十月廿二 作品

第233章 干扰吊舱,逆向工程(第2页)

 郑良群点了点头继续道:

 “还不止呢,我们这次准备进行拦截的时候,他们还连续施放了好几次电磁干扰,不管是地空导弹阵地还是我们的截击机,都会在切换到跟踪模式准备发射导弹的时候丢失目标,也是这个吊舱搞得鬼,被俘飞行员说是可以给雷达制造一个假目标。”

 “那你们最后是怎么把他打下来的,难道是用机炮?”

 “当然不是,在那个高度用机炮风险太大了,而且效果也不好。”

 郑良群并没有透露当时他们真的考虑过这个以命相搏的方案,毕竟最后还是没用上,说这些显得矫情。

 一直在旁边跃跃欲试的陈家亮总算得到了一个插入话题的机会:

 “说起来,我后来听电科集团的工程师说,最后我们能克服电磁干扰,还是因为常工您的启发来着。”

 “因为我?”

 常浩南对于话题突然被引向自己感到有些意外。

 “是啊,一个姓郭的14所工程师告诉我们的,说是受到您的一篇论文启发,在歼8c的1472雷达上设计了一个抗拖引干扰的模式,以损失一些雷达刷新率和探测距离为代价,可以免受欺骗式干扰的影响,然后我们就发射了两发霹雳11,把那架米格25打下来了。”

 陈家亮双手在半空中比划着,向常浩南等人介绍整个作战最精彩的部分。

 “后来我们跟巴空军的空降兵一起,在击落点附近找到了飞行员,还有飞机残骸。”

 被抢过话头很久的郑良群又见缝插针地接了回来:

 “其中最有价值的吊舱已经被秘密运回国内,交给军工部门去研究了,至于逆向仿制么……这就要看他们的了,反正我们是很希望能有一种类似的装备。”

 在一大段精彩的故事之后,常浩南总算听到了自己最想知道的信息——

 这个颇为厉害的干扰吊舱,应该是刚刚开始被研究。

 也就是说还有他发挥作用的空间。

 “所以现在是哪个单位在负责这件事情?”

 如果这东西就在航空工业内部,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但如果不是的话,可能就得通过丁高恒的关系才能联系到了。

 “当然是我们电子科技集团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常浩南转过头,看到一名戴着眼镜,大概三十岁出头、发量完全不像工程师的人走了过来。

 “郭林,电科14所的。”

 简短的自我介绍结束之后,二人握了握手。

 “很高兴能在这见到容积卡尔曼滤波法的创始人之一,常工您和徐研究员共著的那篇论文,给了我们不少启发,我们的雷达这次能克服干扰抓住目标,也要感谢你们。”

 “这没什么,学术研究嘛,就是应该互通有无的。”

 此时的常浩南关心的显然不是这件事:

 “不知道那个运回来的电子战吊舱,我能不能……”

 还没等他把自己的目的讲出口,早已经猜到他想说什么的郭林就直接回答道:

 “您当然可以参与,实际上,就算今天没找到机会当面聊,我们本来也准备邀请你们二位加入这个项目的,毕竟在控制工程理论领域,现在国内应该已经没有更权威的人了。”

 “我们二位?”

 常浩南注意到对面郭林的目光看向自己的身后,下意识回过头。

 一个身高跟自己差不太多的女人正双手抱胸站在那里。

 “徐研究员?”

 正是之前常浩南做机翼设计优化时合作过一段时间的徐洋。

 “常博士,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