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670章
74年,粤语流行音乐鼻祖许冠杰创作的《鬼马双星》发行,在东南亚销量达到15万,这是第一首在英国BBC电台以及香港电台英文台播放的中文歌曲,对于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76年12月,许冠杰发行的《半斤八两》红遍东南亚,销量达到惊人的35万,这首歌写尽了市井打工人的艰辛,一直到21世纪都还特别火,被很多著名歌手传唱致敬,后来短视频火爆,这首歌再次翻红。
77年,凭借《半斤八两》许冠杰获得第1届金唱片奖百年纪念奖。
78年2月,许冠杰发行《财神到》,并凭借这首歌成功拿下第2届金唱片奖百年纪念奖,这首歌后来成了过年超市神曲,很多港台歌手都翻唱过。
至此,大家提起港乐不再只会想到那些庙街咸水歌,粤语音乐彻底摆脱了低俗,难登大雅之堂的刻板印象,开始变的流行起来。
然而,原创曲子创作周期太长了,来钱慢,不适合商业批量运作。
这时期的港乐大部分都是电影、电视剧主题曲,歌曲深意是有了,但是节奏太慢了。
进入70年代末,受西方摇滚音乐影响,香江那边的人口味慢了,开始喜欢日韩欧美那种快节奏的劲歌热舞,的士高之类很受欢迎。
于是乎,资本开始入场,大量收购欧美、日韩的曲子,找人重新填词,让歌手翻唱,变成粤语流行歌曲,发行专辑卖钱。
这时期,唱片公司手头日韩曲子的多少,一度还成为歌手是否跟公司签约的标准。
这也导致后来很多港粤出现一曲多词的现象。
就是同一首日韩曲子,被多个港台歌手翻唱填词发行。
最著名的就是千夕之争。
即《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都是翻唱的同一首日曲。
那会港乐几乎年年入选的十大流行金曲都是翻唱的。
很多歌手卖了几百万张专辑,一首原创的歌曲都没有。
还有的乐队天团一个乐器都不会,依旧红遍大江南北,各种音乐奖项拿到手软。
歌坛赚钱太容易,大家都跑去唱歌,演员去唱歌、伴舞去唱歌、托尼去唱歌,甚至社团大哥都跑去唱歌。
这其实有点像后来没落的春晚,自己不造梗,学网上的烂梗,安排演员去唱歌,歌手去演小品,一切向流量看齐,谁火谁上。
这时期的香江跟后世内地野蛮发展的网红时代也很像,都是资本逐利,赚快钱。
因为热钱集中在歌坛,一首日韩歌火了,大批港台歌手争先翻唱。
后世短剧、短视频也是这样,网红来钱太快,全民都想开直播。
一个题材火了,一堆网红、工作室跟风借鉴。
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累死累活就拿个几千块钱工资。
人家初中毕业的摇摇花手,扭扭屁股,喊几声大哥,轻轻松松年入百万千万,甚至过亿。
只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在努力面前不值一提,在气运(资本)面前更是一文不值。
站对了风口,猪都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