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灶的火 作品

271.第269章 三神谷!(第2页)

 大守正笑着道:“这次之后,就有了交情。”

 中年男子沉默了下,又道:“不怕他是劫烬?”

 大守正淡淡道:“陆兄的眼光,比我强一些,他能如此看重对方,此人不会是劫烬……至于将来,他是否沦为劫烬,谁也不好说,就算是我,又敢说自己不会在诡夜之中失控?”

 他背负双手,缓缓说道:“当年李神宗比我强得多,此人比当年李神宗更强得多!人族有此奇才,我略尽绵薄之力,予以帮助,理所应当!”停顿了下,又听得大守正叹息道:“这样的奇才,如果是劫烬,或者是诡物新生,那么……至少在接下来的这一代里,人族的希望,将万般渺茫。”

 “万幸的是,他生在人族当中,心系人族大局。”

 “昨夜本座答应陆兄的请求,不是因为他击败了本座,也不单是他展露出了更为出色的天资。”

 “而是他愿意指点人族的武夫。”

 大守正笑了声,说道:“如果他是一个心中只有自己,而将其他人族武夫,视作蝼蚁的人!将来,他有很大的可能,叛离人族……”

 那中年男子不由得问道:“那么现在呢?”

 大守正转身下楼,说道:“在他心里,有着其他人族的分量,不敢说将来他一定不会变,但今日的他,本座很欣赏。”

 中年男子有些不解,低声道:“就只是见了对方一面?您的评价,竟然这样高?”

 “咱们延寿净地的上一任大守正,当初也只是跟我见过两次。”

 这位大守正,语气平常,淡淡道:“当年激战,我身陷重围,距此一百二十里!上一任大守正,明知离开延寿净地,就无法具备炼神之威,他还是去救我……”

 停顿了下,大守正叹道:“那老人家,用自己的命,换下我的命!当时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今日得见无常……想来,跟那老人家,当年见我时,是一样的心情。”

 说到这里,大守正摆了摆手,道:“这里你先看着,我去后山逛一逛。”

 那中年人皱眉道:“前天不是刚去过后山?”

 “这两天,愈发寒冷了,我怕那些种子都冻死了。”

 大守正语气之中带着期盼,轻声说道:“那些种子,是我新近培育的粮食,如果能在冬季存活下来,能够填补人族在粮食方面的一个巨大缺口。”

 ——

 马车继续前行。

 蛟鳞马在前。

 而林焰感应着新学的映曦刀,不由得沉吟道:“映曦刀是从延寿净地的镇物之上,感悟出来的刀法……这镇物,是一把刀?”

 “不是。”陆公应道。

 “不是刀?”林焰有些惊讶。

 “是一支笔。”陆公想了想,说道:“但这支笔,跟柳尊神庙之中的柱子,差不多大……”

 “这简直不是人能够驾驭的笔。”林磊不由得说道。

 “这本就不是人可以驾驭的笔。”陆公这样说来。

 “在一支笔上面,他悟出了刀法?”吕堂更是神色都僵了,一脸的茫然。

 “这支笔上面,有一道很深的缺口,几乎被砍断。”陆公说道:“根据历代大守正的认定,应该是这支笔的主人,曾经用来抵挡大敌……”

 “那大敌,用的是刀?”林焰闻言,不由得问道。

 “历代大守正,都是悟出了刀法。”陆公说道:“基本可以断定,那就是刀痕……”

 “一条刀

痕,后人悟得三分,就是如此强大的刀法?”

 林焰握紧了手中的刀柄,心中暗道:“当年旧神,强大得无法想象!”

 随着这样想来,一行人往前而去。

 临至傍晚时分。

 三神谷快要到了。

 咻地一声!

 忽然有破空之声。

 一支箭矢,射在了蛟鳞马前方,约莫一丈处。

 “嗯?”

 林焰勒住缰绳,停住蛟鳞马,看向了远方。

 不远处的小山上,只见二十余名武夫,手持弓箭,腰挂短刀。

 张弓搭箭,指向了林焰一行人。

 “这一箭,射在身前一丈许,是在驱赶咱们!”

 陆公的声音,从马车之中传来:“若是不退,他们要杀人了。”

 林焰看了那箭矢一眼,淡淡道:“这一箭,有八百步。”

 “他们修为似乎都不高,最高是内壮巅峰,但没有一个是炼精境。”

 “一箭能射八百步,他们手里的弓,比高柳城的弓,射得更远,射得更准。”

 随着林焰的话,吕堂也不由得惊讶:“栖凤府内,既然有这样的弓,可以批量制造,为什么没有配备给城防守军?”

 “他们是三神谷的人。”

 陆公缓缓说道:“跟延寿净地不同,他们不受栖凤府管辖,自立一方,隔绝于外!”

 停顿了下,陆公再度说道:“千年前,人族强者仿造上古神弓,所制成的那一张新弓……就在三神谷!”

 此行离开高柳城。

 一是要擒拿浊灵公。

 二来便是为了圣主之事。

 而三神谷的这张神弓,也许跟当年圣主遇袭之事相关。

 “他们似乎想要杀过来。”

 吕堂抬起头,沉吟道:“动手吗?”

 陆公摇头说道:“不要打草惊蛇,入夜之后再说,换个方向,绕过去。”

 林焰没有异议,当即调转马首,朝着另外一边而去。

 吕堂驾着马车,跟随在后。

 而山上的猎户们,则都松了口气。

 随后留下二人看守,其余人转身离去。

 他们从小山的另一端下来,沿着江流,往上游走。

 而此刻,上游的地方,正在敲锣打鼓。

 众多人族百姓,欢欣鼓舞。

 他们头上挂着红绸,腰上系着绿布。

 高声呼喝,显得万般喜庆。

 而在江边,有着一张巨大的竹筏,四边系着红绸。

 上面坐着六个男童,六个女童,共计十二人。

 大约都是三五岁的年纪,被打扮得颇为精致,衣衫得体,万般乖巧。

 十二孩童,不哭不闹,坐在竹筏上,似乎还有些紧张局促。

 但不是因为惧怕,而是因为……欢喜!

 他们的父母,穿得极为隆重,身穿红袍,被簇拥余人前,双手高举,在岸边振臂高呼!

 “祭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