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磕 作品

第六百八十一章:技术上的小秘密(第2页)

 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

 事实上,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在这个时候,接收机就可以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从而提高精度。

 卫星定位实施的是‘到达时间差’的概念,也就是利用每一颗卫星的精确位置和连续发送的星上原子钟生成的导航信息获得从卫星至接收机的到达时间差。

 卫星在空中连续发送带有时间和位置信息的无线电信号,供接收机接收。

 由于传输的距离因素,接收机接收到信号的时刻要比卫星发送信号的时刻延迟,通常称之为时延,因此,也可以通过时延来确定距离。卫星和接收机同时产生同样的伪随机码,一旦两个码实现时间同步,接收机便能测定时延;将时延乘上光速,便能得到距离。

 每颗卫星上的计算机和导航信息发生器非常精确地了解其轨道位置和系统时间,而全球监测站网保持连续跟踪……”

 “比如我们的‘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它是由两颗蓝星地外的静止卫星、一颗在轨备份卫星、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各类用户机等部分组成。

 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

 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出于某一与蓝星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因为技术限制,北斗一号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为每小时540000户,对于小区域而言,这勉强够用。

 但是当范围扩大,自然就无法满足场景所需,所以我们进行了升级……”

 北斗团队的精英们在讲完了之后,不仅会询问大夏新科的工程师团队问题,甚至还敢直接当着面,询问“旁听生”一些问题。

 只不过所有人都不知道,以目前的技术交流程度来说,周瑜恐怕是蓝星唯一一个对双方技术都了如指掌的人。

 现在如此,未来或许也仍将如此。

 毕竟这些技术都还未超脱他脑海中神秘晶体所传授的知识范畴。

 “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

 而gps则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北斗在遭遇攻击的时候,抗压能力比较大,但是精度方面,急需卫星数量提升才行。

 看样子不出意外的话,北斗团队要加快北斗卫星发射入轨的频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