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两百四十九章 启程,顺天府!

 杨帆的脑海中思绪翻涌,停不下来,他就这样捧着锦盒静静地等待,于朱元璋的鼾声里等了有两刻钟的时间。

 忽然,鼾声停了。

 朱元璋从睡梦中醒来,见到有一人影站在内殿,喊了一声:“云奇?”

 杨帆从深思中回过神,轻声说道:“陛下,是臣。”

 朱元璋微微一怔,看了一眼御案上批阅到一半的奏疏,扶住了额头道:“老了,老了,竟在批阅奏疏的时候睡着了,你何时来的?”

 杨帆想了想,道:“来了大概有两刻钟,见陛下入睡,便没有打扰。”

 朱元璋咳嗽了一声站起身,埋怨着云奇不叫醒他,然后往殿外走去。

 “工部尚书赵俊给咱上了一道折子,他说不想去北平,你放心,咱已经给了他回复,北平他必须去,还得将差事办得漂亮、规整,你不用担忧。”

 杨帆笑了笑,并不意外,说道:“臣多谢陛下,不过,今日臣入宫并非因为此事,而是其他事事。”

 说着,杨帆取出一封文书,道:“陛下您请看,这些日子,诸位大人忙着选拔能工巧匠,其中有一位蒯姓巧匠最为诸位大人所推荐,这是蒯富的资料,请陛下过目。”

 说起蒯富,在应天的名气不小,此人技术娴熟、经验丰富,从八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工匠,被推为工匠、督工考成的“木工首”。

 蒯家在应天做工匠的历史有百年了,家学渊源子承父业。

 其子蒯祥今年才十一岁,也在应天小有名气,年纪虽小但是在工匠技艺上的天赋,更胜于其父蒯富。

 朱元璋翻阅蒯富的资料,点了点头道:“嗯,蒯家世代工匠,尤其善于宫殿、陵墓等建筑的营造,你们选的这个人很好啊,就让蒯氏父子随着你去北平,为诸工匠之首,协助你营造新都。”

 杨帆一一记下,待商议完蒯氏父子的事情后,杨帆怀中的锦盒递出,这是他托李景隆等人特意从辽东带来的。

 朱元璋来了兴致,说道:“莫不是辽东有什么奇珍异宝?咱这辈子见过的奇珍异宝可不少,来,让咱看看。”

 杨帆打开锦盒,朱元璋往里面一瞧,愣住了。

 锦盒里面的东西有两面透明的“镜子”,镜子外还有怪模怪样的外框,外框两边有两个纤长的“把手”延伸出来。

 朱元璋仔细打量,问道:“这是何物?”

 杨帆小心翼翼地取出此物,道:“陛下,之前臣见陛下用单边的镜子批阅奏疏,用起来颇为吃力也不方便,就传讯辽东军器局,名军器局的工匠打造了此物,此物名为‘眼镜’,陛下可戴上试一试。”

 眼镜?

 朱元璋将那怪玩意儿拿起来,来回尝试了两次,杨帆伸手为朱元璋调整了一下角度。

 “陛下,要这样戴上才行,对,就是这样。”

 朱元璋戴着“大明第一副眼镜”,发现眼镜里面的世界变得清晰起来,他再看向手中的文书,发现不用像之前那样调整距离,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好!好!好!”

 朱元璋连续说了三个“好”字,喜笑颜开。

 “杨帆,你这眼镜着实神奇,辽东可还有这宝贝眼镜?再打造一副,送给你母后,还有朝中那些上了年纪的官员,哈哈哈!”

 杨帆闻言,悠然一笑,道:“陛下,还有一副眼镜吾已经差人送到坤宁宫去了,不过,这眼镜造价高昂,一副眼镜的价格可是在五百两银子左右。”

 朱元璋眉毛一挑,问道:“你小子难道要咱与你母后给你钱?”

 杨帆摇了摇头,提醒朱元璋道:“陛下,修建新都要海量的金银,臣想要在应天城售卖眼镜,这价格一副眼镜臣决定售卖三千两银子,以此赚取建造新都的银两。”

 “营造新都朝廷自会拨付银两,你又要起什么幺蛾子?售卖眼镜做甚?”朱元璋看了杨帆一眼,微微眯起眸子。

 杨帆笑了,解释道:“臣欲尽快营造新都,这营造新都一方面要保证质量,一方面要保证速度,寻常的方法速度会慢。

 而若加快速度对国库的消耗必然严重,故营造新都一方面靠国库拨付银两,另一方面还要另辟蹊径,以营造新都为由头,让应天的大人与富户,乃至于天下的富户,主动掏钱。”

 朱元璋笑了,被杨帆的话给逗笑了,他忍不住提醒道:“这些年光是全国范围内推行黄册,摊丁入亩,就废了多少的手段,遭遇多少波折?你莫忘了当年你去

山东发生了什么。”

 “只是摊丁入亩,按照拥有的田地缴纳赋税,就像要了他们的命似的,你想要从他们的口袋里面掏出银子来,不可能。”

 洪武皇帝太了解那些大户士绅了,那群家伙哪怕是今日兵临城下让他们捐钱,他们都会藏着掖着,不见棺材不落泪。

 杨帆却胸有成竹,说道:“陛下,臣有把握让他们掏钱支援营造新都,不过,届时朝中的御史等定会抨击臣……”

 “既然你如此有把握,那就随你的意思去办吧!你放心,咱说过会全力支持你营造新都,不过,咱绝对不允许当年凤阳的事情重现!”朱元璋见此,当即点了点头道。

 李善长督造中都凤阳,出了多少污遭事,工匠在凤阳活得无比艰难。

 杨帆得了朱元璋的保证,道:“请陛下放心,臣绝不会让任何人欺压百姓,相反,臣还会让参与营造新都的工匠精神百倍,自愿建造都城!”

 人,是一切的根本。

 杨帆欲在数年内完成国都的建造,就必须激发工匠与劳役的积极性才行。

 为此一个庞大的计划,已经在杨帆的脑海里面缓缓地成型了。

 洪武二十一年六月末,锦衣卫指挥使、兼顺天府知府杨帆离开京城应天,北上顺天府,奉洪武皇帝之命,营造后世赫赫有名的“北京城”。

 与杨帆一起离开的,除了工部尚书赵俊、钦天监监正李靖率领的两衙门官员外。

 李景隆、王图、夏元吉等辽东旧臣,还有纪纲、庞英、王谦等锦衣卫,以及第一批浩浩荡荡多达两百余人的应天工匠都在此行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