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点儿,一丁点儿,拼图一般往柜子上贴。贴两下,地方不够了,重来;再贴两下,形状还是不对,再重来……
“不,等等,你先把它们放到桌上去——我给你找张纸。”沈乐赶紧指导它。
已经掉下来的碎片,不急着贴上去,关键是还没掉下来的那些。咱们要抓主要矛盾啊!
他拿了个托盘,铺上一张白纸,指导着小油灯把漆皮们安放在上面——每一片都直接落在纸上,尽量不要相互叠压。
然后,再返回柜子前面,指导小油灯:
“来,你把你的力量,渗透到那些开裂、卷曲、翘起的漆皮,和柜子木头之间。
只用一丁点儿力量,确保碎片就算震下来了,也不会离开柜子,不会移位!!”
【交给我!!!】
银白光团信心十足地闪烁了一下。
有它保证,沈乐干起活来,那就放心得多了。他拧开一根根螺丝,把一层一层楼梯之间接合的,用来固定的钢丝解下;
再拧开螺丝,把“电梯”取下,只留“天花板”上,用以运行“电梯”的时钟;
然后,再一个一个拔出钉子,把用来固定、承托“楼梯”的立柱取下:
“小伶!帮个忙,固定住楼梯,在我拆掉所有钉子之前,让它不要掉下来!”
【好嘞!】
小木偶欢欢喜喜,清清脆脆地答应了一声。啪嗒啪嗒,从柜子左边跑到右边,往下一趴,丝线千丝万缕,悠悠闲闲垂落下来。
有个人打下手真是太好了——不管这个打下手的是不是人。
沈乐感慨着,手上的动作更流畅了几份,很快,就把整个楼梯轻轻托起,拆了下来。
“嗯,现在看起来,柜子本体需要修的部分不多。”沈乐绕着拆得只剩主体,里面空空荡荡的玩具柜转了几圈,满意点头:
“左边裂了条缝,不大;顶板有点歪了;右边少了一块五金件;柜脚有磕碰的痕迹,可能泡过水,还有点儿烂了……”
沈乐可以肯定,对玩偶柜本体的修复,相对简单。不用把它拆成零件,调整一下就行。
嗯,比如说裂缝和顶板,这都只用木工胶就能修复——
等等,我木工胶呢?
鱼鳔胶已经摊在碗里,静静地凝固成一团,完全不能用了。
再说,就算没有冷掉,剩下的这点儿鱼鳔胶,也不够修复这柜子的……
行吧,下单吧,还有一大堆原材料和工具要下单,要等它们慢慢过来呢……
好在,等待原材料和工具过来的时间,对沈乐来说,完全不存在“无聊”两个字。沈乐忙得团团乱转:
每一件微缩家具,每一件微缩器皿,每一个玩偶,玩偶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要拍照,多角度拍照,留下记录。
每一种材质都要仔细观察,研究用什么材料修补、怎么修补,从哪儿弄到相似的材料——
比如说,有几件微缩家具,似乎是用杉木做的,而他从山村老房子那里拖回来的杉木,正好可以利用?
修补文物,修补老物件,能用老木料,就不用新木料,能用老的五金件,就不用新的五金件。
五金件主要是考虑质感,几百年风霜岁月留下来的斑驳痕迹,是任何现代的做旧手段,所不能完美复制的,它能自然地与老物件融为一体;
而老木料,主要考虑的不是外观,而是材质。
和文物上的木料,同样经历了多年风雨,经历了多年热胀冷缩的形变。它内部的应力,已经释放到极致,它的膨胀系数,和文物近乎完全贴合——
这时候,把它修整出形状,镶进待修复的文物当中,它就可以完美地和老物件原本的材质结合。
要膨胀,一起膨胀,要收缩,一起收缩。双方步调一致,就不会产生那种,当中忽然多了条缝的事儿……
除此之外,沈乐还要考虑考虑,怎么把漆皮贴回去。说实话,他们古建筑修复的,不太做这种精细娇贵的活计:
一根柱子三四米高,一座大殿十七八根柱子,每根漆皮翘起来了,都要一片一片贴回去?!
那他们啥都别做了,光忙着贴漆皮就算了!
那是个精细活儿!
据说前几届的师兄师姐,有几位做课题去了山西,和另外一个研究组,做大足石刻修复的在同一片场地。
然后,那个研究组,其中有一小组人,是做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
好家伙,就为那个造像的金箔该怎么贴,从08年做第一次本体试验,到13年做第三次本体试验,觉得差不多可以用,足足折腾了五年。
至于折腾完以后,按照既定方案往上贴,那又是一个漫漫长途。
基本上,从本体试验之前的前期工作,到修复完成,能够熬走n届研究生。
或者,一个本科生从考上大学,折腾到博士毕业,差不多将将能够修好。
特别有价值的造像,这样修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整体建筑这样干活,大家都别干了!!!
所以……贴漆皮我是真的不会啊……能不能求个会贴的大佬来帮忙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