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国宝,山西大同人,早年也是明军,靠着镇压农民军升官发财,清军入关后,率部投降清军,后随同多铎南下,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立下功劳,才被清廷破格提拔为江宁巡抚。
吴胜兆,辽东人,原来同样是大明的武官,在吴三桂手底下混过较长一段时间,降清后跟随多铎大军南下,顺治二年七月,江南“传檄而定”之后,被清廷委任为苏松常镇提督,简称苏松提督。
作为苏松提督,吴胜兆的驻地,至少一开始在苏州。
而作为江宁巡抚,土国宝的驻地自然不可能在江宁,而是和吴胜兆一样在苏州,这显然一件非常合情合理的事情。
在大明朝,江南省还叫南直隶的时候,南直隶只有两个巡抚,江南的应天巡抚和江北的凤阳巡抚,大清的江宁巡抚一职,显然就是由大明的应天巡抚转化而来。
一开始江宁巡抚管辖范围更大,除了东边的苏松常镇及江宁五府之外,还有西边的徽、宁等府州,但顺治二年底调整辖区之后,西边的那几个府就交给安庐巡抚或者说安徽巡抚了。
又因为江宁府已经有江南总督和满、汉两个提督了,所以江宁府驻军轮不上土国宝这个江宁巡抚节制,实际上,土国宝这个江宁巡抚管辖范围和吴胜兆这个苏松提督基本重合。
从职责上来说,江宁巡抚兼理军民,苏松提督专掌兵事,吴胜兆的实际地位,在土国宝之下。
二人都是降将,在祸害百姓这种当丘八头子的基操上,水平也不分伯仲,认为自己哪一点都不比土国宝差的吴胜兆,自然不甘受制于土国宝。
原本二人之间矛盾应当愈发加深,然后像主时空历史那样在苏州打一架,最后吴胜兆被时任江南总督的洪承畴赶到松江府驻扎了事才对。
然而,在这个时空,洪承畴发现吴、土二人之间矛盾的时间更早,早在去年夏,在二人还没有打架的时候,防患于未然的洪承畴就让吴胜兆从苏州搬家搬到了松江,从而避免了二人矛盾进一步激化。
吴、土二人过早的分开,避免了“胜兆策马前驰,蹂仆国宝仪仗”、“国宝手批吴之颊、胜兆挥拳土之齿”这种巡抚和提督亲自动手打架斗殴的稀罕事情发生。
可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倚,洪承畴去年的一纸调令,避免了土国宝和吴胜兆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当时看自然算是一件好事,然而到了现在,却是又显示出恶果来了。
原来,在清廷总体上重满轻汉、重辽东旧汉奸入关后归附新汉奸的歧视性政策之下,苏州的土国宝、松江的吴胜兆不约而同地对清廷在心中产生了怨恨。
若是清军势力强大,这些怨恨可能就仅仅只是怨恨,不会转变成其他东西,但苏松地区近处西有太湖义军,东有舟山抗清势力,至于远处,土国宝、吴胜兆又听闻了明军在湖广大胜的消息,这些因素,就像催化剂,催化土国宝和吴胜兆心中对伪清的怨恨,转变为反清的实际行动。
具体而言,吴胜兆被命令移镇松江之
后,其之前镇压太湖义军的时候纵兵大肆烧杀抢掠“良民”的罪行被人告发,大清虽然残暴,但那往往是对于反清势力的,对于老老实实接受大清统治的良民,至少原则上大清是不会滥加杀戮的,虽然例外很多,但吴胜兆显然不属于例外,清廷对吴胜兆罚俸六月,以作惩处。
罚俸半年,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正经官员谁靠俸禄过活啊。
但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吴胜兆认为不仅八旗兵大肆对良民进行烧杀抢掠,就是一些其他绿营兵也没少对良民进行烧杀抢掠,凭什么就他吴胜兆被罚俸半年,这显然是在歧视他!
吴胜兆因此心甚怏怏,每怀异念。
而且,吴胜兆曾经和李成栋长期共事过,之间颇有些交情,在吴胜兆看来,李成栋是颇有些军事才能的,最初听说李成栋在广东战死之后,吴胜兆是震惊的,他当然没想着为李成栋这个“老朋友”报仇,而是觉得大明似乎气数未尽,江西、湖广传来的“捷报”,又加深了吴胜兆的这一看法。
吴胜兆终于下定决心要准备反正归明了。
驻苏州的土国宝,则是在苏州太过于贪污腐败,他以军需为名,大肆征收各种赋税,征收的赋税很大一部分全进入了他的腰包,他还纵容外甥杨国海利用他的权势贩卖私盐及硝磺谋利……
本来只要土国宝和同僚搞好关系一块发财,官官相护之下,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惜,在吴胜兆在去年被洪承畴提前调走之后,土国宝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又和江南巡按杠上了。
倒是没有和巡按打架,只是互相对骂了一番,也算是撕破了脸。
然后土国宝就被江南巡按以“贪酷虐民”为理由给弹劾了。
从小道消息得知自己被弹劾的土国宝,在冷静下来之后,又开始心虚了,因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确实是贪酷虐民啊。
说来有些神奇,一心虚,土国宝胆子就变小了,再也没有和巡按对骂时候的英姿,心虚状态之下的他是如此胆小,以至于一度有畏罪自杀的打算……
西边传来的豪格所帅精锐八旗大军在湖北战败的可靠消息,却是一下子打消了土国宝这个可怕的想法。
在投清之后的三年左右时间里,其实土国宝多少摸清了八旗军队的实力,并没有大清自己吹的那么神。
湖北传来的八旗兵大败的消息,又给了土国宝以极大的激励。
八旗兵似乎也不过如此嘛。
土国宝感觉自己不见得没有和八旗兵叫板的实力!
什么畏罪自杀,还是抓紧时间准备造反,不,准备起义归明吧。
反正根据土国宝的经验,只要成功转换阵营,他之前所犯的罪过,就都会一笔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