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似的还有市民的安置问题。
虽然楼房越建越多
,但也因为地段紧俏越来越贵。银行同样大量放贷给汪剑凌,徐嘉映这些开明绅士,衙门也乐得将土地高价划给他们盖楼。
于是,这些企业贷款建房,有钱的市民贷款买房,生活拮据的工人们贷款租房。银行产生的存款越来越多,债务也同样越来越高。
那些开明绅士还制定了一个绝妙的政策:能申请租房贷款的工人,工资必须在六十圆以下才行。这让原本想加工资的人,反而自己要求不涨工资了。
加之盖楼的企业为了吸纳资金,也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了股票,货币又在这里捣腾了一回。直到现在,乔银也弄不清源州到底是什么经济结构。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乔银对抗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也有办法给工人增加点福利。
比如他家的纺纱场,工人每月的工资只有五十五圆。于是乔银在整改工资存折的时候,又增加了生活津贴,岗位津贴,餐贴,奖金等一系列内容。
工场里还有食堂,虽然都是大锅饭,也能让人吃饱。
其他的业主也纷纷效仿,让许多工人实际到手的钱有一百多圆。这样他们租得起房,吃得起饭,养得起家,还能消费一些低端商品。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纺织工人的工资如果买不起他们自己生产的棉布,乔银家的纱场就该倒闭了。
这也是乔氏在世时一直教导的内容。
……
穿出灯火通明的银行和交易所,乔银来到了市井气最为浓厚的紫石街。
紫石街是源州最古老的街市,它或许不如新建的街道宽敞,设施也不建全,但人们就是爱往这里挤。这也是生意人不得不迷信风水的原因。
时近大年,整条大街已经禁止了车马通行。因为街上如今全是各种摊位,卖菜的,卖点心的,卖小商品的汇集于此,俨然成了一条街中之街。
街边的蔬果店,将脐橙,冬梨系上红绳,在隔板上码放得整整齐齐,再被上面悬着的的岩油灯一照,看着水淋可口。
摊位上有卖熟食果子的,用大铁锅和黑砂炒着板栗,花生仁,然后用废报纸一包。逛街的大人们每每买上一包,让小孩乐得合不拢嘴。
还有打扮得精致的小店,卖文具,卖书本,或者卖些小镜子,梳子,花儿朵儿,引得大姑娘小媳妇流连忘返;也有小伙子买上一枝,送给身边的女孩。
乔银甚至还看到了卖棉纱的小摊,贩卖的正是自家出产的“乔记棉纱”。
“一斤九角钱?看来物价还算稳定。”
观看着琳琅满目的门店和摊位,乔银核算着商品价格,以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国家有多么辉煌的历史,造了多少军舰,实控多少领土,那都是宏观叙事。宏观叙事的假大空,并不能填补商品标价和普通人钱包的差额。
就拿棉纱来说,乔银小时候一斤最少要一百八十文。如今生产力提高了,价格便宜了一半。
因为在大肃,有“三十三两银”的说法。
一个底层人想不饿死,一年至少要挣三十三两银子。而朝庭会故意让他们只挣够三十两,这样百姓就会为了生活疲于奔命,不会造返。
乔银则勇敢的打破了这个规矩,让普通工人每月都有超过一百圆的收入,甚至年底还会多发一个月工资。如此在大年夜,才营造出如此繁荣的市场。
妇女们往往凑出几角钱,买上半斤粗纱,回去每人分一点,平时上被子,缝补衣物。这点纱线足够用上好久,是城市女性买得最多的用品。
再往前,就有卖布匹的,卖衣服的。如今一匹布是一圆八角,一件普通的衣服在五圆以内,长衫不超过十圆,比较好的寒衣也在数十圆不等。
大肃百姓终于摆脱了破衣褴衫的外表,起码在过年的时候舍得买件新衣,戴顶新帽。街上人来人往,都显得喜气洋洋,并没有人说要造返。
至于便宜的小食,零嘴,大多只要几分钱就能买上一包。什么辣萝卜,腌藕丁,炸黄豆,转糖人,还有乔银从香料群岛带回来的虾片……
且不论有没营养,总之能解嘴馋。
吃,终于不再是填饱肚子的需求了。手上拿着零食逛街,也彰显出大年是如此珍贵。
哐!
就在乔银为源州的繁荣感到高兴时,紫石街口,一个送餐的小贩被人力车撞飞在地。
“你怎么拉车的,没长眼吗?”
“你怎么走道的,看不见吗?”
小贩和车夫扭打在了一起,引来一群人看热闹。
乔银顿时无语,好心情全被破坏了:“这个破交通,是不是要解决一下?”
郎先生点点头:“很多人也反应过,是该提交议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