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煎包子 作品

第二百五十三章 圣地的气象

 太平庄上,乔银和肃慈一路游览,边走边聊。

 乔银介绍当地的土地政策,以及由此应运而生的各项新规。肃慈也根据所见所闻,结合着相应的法规,品味着其中的道理。

 盛夏时节,蝉鸣蛙叫;阳光透过树冠的间隙,斑斑点点洒在平展的石土路上,显得祥和而又温馨。哪怕天气如此炎热,却能让人的心静下来。

 此时也正值夏收时节,泯南又迎来了一个好年景。太平庄又是源州最早改革土地的地方,农民收入最高,一个个喜气洋洋,干劲十足。

 改良后的稻子在太平庄试种成功。如今一亩水田能收获八百斤稻子,以后必然会开始推广,那时新政的成就将再提升一个高度。

 肃慈之前来这里,都是琐事缠身,没有心思去了解。在他的印象中,源州无非是开展新政,人民相对富足,繁华程度不下于京城。

 但现在静下心来,他才意识到源州的繁华似乎更在京城之上!毕竟京城是集一国之力奉养出来的,源州是完全凭本地发展起来的。

 就拿庶民体操来说,源州是推行真正彻底的地方。田野里劳动的农民,绝大多数都孔武有力,武徒武生遍地都是,武士,甚至武师也不稀奇。

 他们劳作的农具,也都是精钢和玄钢打造。这在以前是只有军队才能装配的,但这里成立了诸多生产队与合作社,让普通人用得起这样的工具。

 强健的体魄,精良的农具,优质的种子,加上合理的劳动分工,让农业生产效率十倍的增加。一个人顶十个人,在太平庄绝对不是空谈。

 而且人民的体魄强健了,不代表就一定要当苦力。小河与小溪上,一座座水库上转动着水轮机,把打粮,研磨这些劳作全部分摊。

 太平庄如今有数百户人家,但真正种地的还不到一半。因为粮食加工同样从小农走向集约化,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并不比种地的人少。

 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明细,围绕周府建成的各种农业加工场也越来越多。半数以上的居民都在这里落户,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农村风貌。

 加之乔银从海外带来的银行,也开始在源州筹备了。太平庄再次成为新政试点,建立了第一个信用社,这让本地的经济更加活跃。

 建立信用社,洋务衙门已经有了成功经验。等各乡镇的信用社都顺利运营,银行就能真正成立。

 “太平庄如今已经是一个乡镇了,恐怕再过几年就要并入源州,成为州府新的行政区。”

 “我说源州怎么这样大,原来是发展扩建出来的!说实话,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城市。”

 乔银带着肃慈在太平庄转了一小圈,不觉已至正午。

 沿路上,周边的人家都开始炒菜做饭;夹杂着油烟的香气四散飘溢,直勾人肚子里的馋虫。

 现在的太平庄,普通农家小户的菜品都有了肉沫斩蛋,肉糜豆腐,或者猪油烧鸡。再配上各种小菜,清茶,香喷的米饭,足够让人吃饱吃好。

 这是乔银幼年之时,村里的富农,甚至地主才能过上的生活。而现在,大半的村民日子都是这样,孩子们更是活泼健康。

 眼见到了饭点,乔银便在一家小摊歇息了下来。

 肃慈大量着周围清爽的景致,由衷感慨道:“真是夺天地之造化!亏太平庄如何能进行土地整改,将乡土建设成这个地步?难怪老夫人修得人仙业位,真是让人敬佩。”

 说着,小摊老板也过来接待客人。

 “哟,乔大人,还有这位老爷!来用点儿什么?”

 “小赵哥,两年不见,你越发精神了啊?”

 乔银似乎和这个老板挺熟,说起话来很是随意。

 “我们就过来坐坐,炒俩农家乐就行。比如你拿手的红烧鱼桥,油泼田鸡,泥鳅钻豆腐,还有那个酱油肘子……对了,再来一大坛冰米酒!”

 说着,他问肃慈:“肃兄是习惯吃饭,还是吃面?”

 肃慈笑道:“来到泯南,自然是吃饭了!我倒想尝尝你们这里高产的大米是什么味道。”

 乔银便问老板:“有新米吗?”

 “有!”

 “那就炒两大碗来!”

 “得!二位稍候,马上来!”

 老板唱了个喏,先把酒端上了桌,便到后厨忙活去了。

 装酒的是一口九寸高的青花大瓷坛子。

 因为装的是冰米酒,坛子端上来就已经结出了一片水珠,看着让人神清气爽。乔银轻轻将坛子托起,往肃慈的青花碗里倒了一碗。

 这一大坛酒少说有七八斤。乔银却能捻着坛口,轻松自如的将酒倒出来,好像泡茶一样。

 肃慈不禁赞道:“乔大人好功夫!如果在下没看错,你已经突破境界,要成就武圣了吧?”

 说着,他也接过酒坛,为乔银的碗里也斟上了一碗。

 乔银也赞叹道:“肃大人更是深藏不露,原来已经是武圣先天!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