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煎包子 作品

第五十七章 圣贤之后(第2页)

 皇上不

晓内情,而诚国却如此拒纳谏言,岂非不足以被宽恕耶?这就是愚所言之稍显刚愎。

 愚从前与诚国交游,兄博览群书,特别喜好圣公与诸子。如今乃位居宰执而推行理念,理应先推行好的,必不能先推行不好的。

 诸子曰:“仁义足矣,何必言利?”

 今诚国为政,首先力修洋务,大讲财利之事;又命宁卫巡抚泯南,重置度量,欲尽夺商贾之利,使人人愁痛;父子不得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这难道是诸子之志向吗?

 圣公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故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今诚国为政,尽皆变更祖宗旧法。

 看时辛勤劳苦,竭尽气力,夜以继日而不得休整,使上自朝庭,下及乡野,内起京师,外至四省,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以固守常法;纷纷拢拢,不能安心居养。

 这难道是诸子圣贤寄希望于明公的吗?

 何况诚国少时读书,如今已至天命之年,怎能尽弃所学,而听从今世浅陋之徒谋划?今诚国独信数人之言,而弃祖宗之法,违天下人之心,以此求救天下大治,岂有不难之理乎?

 况且藩镇大臣有言:海外恶劣,拓荒不合时宜。

 皇上拿来讨论,让执政大臣们都看到。而诚国立刻就心中不安,怏怏不乐;愚奉命起草答诏,见士大夫和百姓都如此不安,而诚国却依旧力保洋务,这不是辜负了皇上拔攫委任的心意么?

 因此直叙其事,以道义责备诚国,意欲诚国早日迷途知返,革除不便于国家与百姓的政务,从而造福天下。言辞虽然朴实笨拙,然而没有一字是虚言,每每因诚国与在下的用意不能鉴查,大加责备,并且上书自我辩解,以至皇上下诏书自罪。

 尽管诚国执政初衷向好,但如今却事与愿违,不光民怨皆起,更是让士人罢考,以至天下纷乱,动摇国本!所以愚下之见,理应速速废除洋务和与之相关的错误政策,以慰安士民,报皇上之盛德。

 因皇上亲重诚国,内外群臣无人能及,动静取舍,唯诚国之为信。诚国说可罢黜洋务,则天下之人都蒙受其恩泽;说不可罢黜,则天下之人都蒙受其损害!方今民之忧乐,国之安危,唯系诚国之一言,诚国何以忍心只顾一己顺意,而不体恤百姓和国家呢?

 人谁无过?

 君子之过,如同日蚀月食,但有过错,人们都得看见;只要改正,依旧被万众敬仰,怎会有损于光明之形象?

 诚国兄若能进一言于皇上,请罢黜洋务衙门,遣散洋务官吏,则国家太平之业皆能恢复旧制,而诚国兄改过从善之美也愈发比之前荣光。对于诚国兄又有何损失,而非要固执不改呢?

 愚今日造函,正好违背诚国之意。明知不合心意,然而愚下与诚国取向虽殊,但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诚国想谋得相位,以行其道,泽被天下之民;而愚正想要辞去官职,以行其志,拯救天下之民!所谓“和而不同”。因此,愚陡胆向诚国陈述志向,以全同僚之义,至于是采纳还是拒绝,就看诚国的成全与否了。

 《经义》有云:“广求见地。”

 兄得到在下的书函,倘若觉得不至于丢弃,还望与忠信之士讨论在下的愚见是否可行?但切不可征求谄媚之人的意见。否则,一定不肯承认在下的意见是对的。

 因为谄媚之人想要依附诚国,寄生于洋务,以求加官进爵;一旦罢黜洋务,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这是他们拉着诚国而不走正道的原因。诚国纵有无奈,又怎会一直迁就这帮小人的欲望,而不思国家大计呢?

 圣人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那些忠义之士在诚国兄当政之时,或龃龆可憎,然而当诚国兄失势之后,必然会有帮助你的义士;谄谀之流在诚国兄当政之时,的确让你感到顺畅快意,可一旦你失势,必然有出卖诚国兄来谋取利禄的人。

 这时,皇上又将诚国置于何地?

 自古诤臣喜好直言不讳的揭露他人之过失,最后不得善终,在下也每常因自己与其相似却不能改正,心怀忧虑。但是今日,批评诚国兄这样正直的大臣,愚又有何顾虑呢?于是才敢于妄发言论。

 诚国接受而听从,或怪罪而拒绝,或上奏皇上对愚责备而贬谪,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愚待命而已。愚下司马匡,才识浅薄,惶恐再拜,望君察纳……

 ……

 看完信后,骆国诚恭敬的将信在桌上放好,之后慢慢站了起来,着实走了一会儿神。

 他似乎又看到了三十多年前,太子监国的光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