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以365.25天为回归年(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长度,以29又43\/81(29.530864)天为朔望月周期,这已经和后世的观测数据非常接近了。
在这之后,刘歆进一步改进的三统历,完善了日月食和五星运行周期,也正式开创后世历法的制定标准。
在三统历中,为了推算日月和五星轨迹,刘歆设置了一个理想起点(历元)作为运算基准,从历元往上推,得出一个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时刻,而这个时刻就称为上元。
刘歆将这一23639040年的大周期称为太极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年数称为积年,通称上元积年。
(太极上元:五星在138240年之内各循环往复若干周与4617年周期配合起来,在2363904年里,相当于15360统,这个周期的起点就是所谓的“太极上元”,所有的周期在这时都统一了,即:138240年*171=23639040年;4617年*5120=23639040年)
汉代以后,随着天文计算方法不断精进,再加上观测方式的进步,历法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两宋历法修改频繁达到历朝之最,既是他们的历法在不断发展进步,也是民间私历的不禁止,给了民间数学发展极大的发挥空间。
到了南宋时期杨忠辅的统天历,就已经以365.2425天为回归年长度,和后世通行的公历回归年长度相同(早了三百多年)。
统天历还废除了繁杂的上元积年计算,提出了回归年长度有变化的观点,不过这些改革,直到元代郭守敬、王恂、许衡等编制的《授时历》才得以实施。
对了,这段时期最厉害的,当属《测圆海镜》(李冶)、《四元玉鉴》(朱世杰)等数学奇书了。
前者讲的是天元术,后者说的是四元术。
什么是天元术和四元术?
通俗点来说,天元术就是代数方程式,即一元二次、三次……高次方程,而四元术便是天元术的进阶版本。
怎么样?
是不是很惊讶,早在元代时期,我国就已经整出一元高次方程式了,比西方整整早了五百多年。
只可惜,李冶是金人,而朱世杰则是大都人,所以天元术理所当然很快便失传了。
天元术重新被解析出来,还是螨清时期的天文数学家梅瑴成,在参与编纂《明史·天文志》的时候,发现欧洲同时期的借根方比例与天元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才从中得到启发,通过不断演算,终于是把天元术给重新开了出来,并著作《赤水遗珍》进行论述证明。
也不好说到底算是好事,还是坏事。
天元术重见天日,对中国数学发展肯定有好处,但因为政治原因,加上中国数学发展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基础,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水之萍。
开创者死了,要不了多久就会失传。
祖冲之用来算出圆周率3.1415926的算法,到如今也就剩个圆周率数值了。
怎么算的?
不知道。
为什么要算?
全凭兴趣使然。
这怎么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