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野心勃勃

倭国在所有人的认知里,它是极为弱小且毫不起眼的存在。

 其人口数量少得令人咋舌,仅仅三十余万的规模,相较于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简直是沧海一粟。

 这个国家,像是一个努力模仿大人模样的稚童,刚刚开始学着大唐的样子,尝试构建中央集权制度。

 可是只学了一个皮毛,其政治制度的施行情况却糟糕透顶,犹如一盘散沙,毫无秩序与条理可言。

 各个阶层之间的权力界限模糊不清,行政体系运转起来磕磕绊绊,时常陷入混乱低效之中。

 整个倭国的经济基础,现阶段扎根于农业领域。

 田间劳作的景象,大多还是充斥着原始与落后的气息,铁制农具未能在这片土地上全面普及,许多倭国农夫仍在使用着粗笨的木制或石制农具,艰辛地在土地里刨挖。

 不过,手工业与商业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也算是冒出了一点头。

 在一些倭国的角落,能看到简陋的手工作坊中,匠人们正全神贯注地打造着简单的陶器、木器等制品。

 集市上,也有三三两两的小商贩,摆着为数不多的货物,与过往行人进行着物物交换或少量铜钱交易。

 现在倭国的军事力量,其军队主要由步兵和水兵构成。

 这些士兵们的装备状况寒酸到了极点,简陋的让人诧异。

 不少士兵手中紧握的所谓“武器”,竟然是平日里用于耕种的农具,那些破旧的锄头、镰刀,因为锻造的不好,时常容易断开。

 但一批又一批遣唐使不辞辛劳地返回本土,倭国也迎来了文化与制度变革的曙光。

 他们从大唐引进了完备而系统的典章制度,也逐渐在倭国的贵族阶层与文人墨客之间流传开来,成为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一座座庄严的寺庙在各地拔地而起,为这个尚显蒙昧的小国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

 倭国的萨摩港,若以港口的标准来评判,实在是名不副实。

 码头的设施陈旧不堪,木板腐朽,有的地方甚至摇摇欲坠。

 岸边的仓库和房屋也是千疮百孔,屋顶的茅草稀疏,感觉一阵风就能吹倒。

 与大唐那繁华热闹、设施完备、商船云集的明州港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犹如天堑,不可逾越。

 在这萨摩港附近的海域之上,有一群倭国的水军正日复一日地执行着巡逻任务。

 他们每日慵懒地坐在那狭小而简陋的小船上,在海平面上慢悠悠地飘荡着,眼神散漫地扫视着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妄图入侵他们这个小小的岛国。

 说起来,这份差事倒真的算是一份轻松惬意的美差。

 不是受到上面高看一眼的奴隶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毕竟,多年以来,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会对这样一个孤悬海外,资源匮乏且管理混乱的岛国产生觊觎之心。

 对于那些强大的邻国而言,即便能够成功攻占倭国,后续所需投入的管理成本与精力也是巨大的,而所能获得的收益却寥寥无几,实在是一桩得不偿失的买卖。

 所以倭国才得以在这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偏安一隅,多年来未曾遭受外敌的侵扰。

 命运的齿轮在李承乾的一句话后悄然转动,往昔倭国的一切将会被彻底打破。

 遥远的海平面上,渐渐浮现出一艘艘船只的朦胧身影。

 起初,它们只是若隐若现的小黑点,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那些船影逐渐变得清晰可辨。

 气势汹汹地朝着倭国的方向汹涌驶来。

 负责巡逻的倭国士兵们,嘴里叽里咕噜地说着他们那独特而难懂的语言,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神情,死死地盯着海平面上的那支庞大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