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上的拖鞋 作品

第212章 你给的价格太高了(第2页)

 他自称“汉中现金王”,持币收货,童叟无欺。

 大哥看见一皮包的钞票,眼睛都直了一下,赶紧催促自己的老婆,把昨天拆出来的宝贝拿出来。

 “你怎么就这么笃定他有宝贝啊?”许梦菲在何涛的耳边小声的问道。

 “因为他接烟了。”

 “这就相当于收了定金,就算他家没东西,现刨祖坟也要卖我点啥,不然他肯定不好意思。”

 何涛半开玩笑的解释了一下,就看到大嫂抱着一个黑釉的陶罐走了过来。

 他赶紧上去接过罐子。

 好家伙!罐子里竟然满满当当的全是铜板,面上的一层都是光绪元宝。

 这就是乡党的收藏啊,什么叫底蕴?这就叫底蕴。

 “这一罐子铜板,有多少个啊?你们数了没有?”

 “数了,我婆姨数了整整一个小时,两千八百多枚。”

 大哥说这个数字的时候,先是很兴奋,但是随即叹了口气:

 “就是一枚银元都没有,全是铜板。”

 “我实在想不通,你说这要是换成一罐子银元,那得值多少钱呢?”

 “银元?那乡党你后半辈子就可以躺平了。”

 何涛笑着扒拉了两下罐子里的铜板,有点提不起兴趣。

 目前看上去都是光绪元宝的普版,这种东西存世量实在太大了,一枚有评级的光绪元宝,正经古董店也就卖30块。

 要是走批发,还是这种品相不好的,十块钱一枚都算多了。

 当然,这里有两千八百多枚,按照大哥老婆说的话,里面但凡有一枚珍稀的,就捡漏了。

 “我看网上说,有的光绪元宝,一枚就能卖几百万呢!”

 “嫂子不是本地人吧?”

 何涛听对方的口音有点怪。

 “嗯,我是外地嫁过来的。”

 “那怪不得了,你不了解我们这边的情况。”

 “这种铜板,从我师傅那一辈起,光在我们汉中,收了起码有一万多枚了,莫说几百万一枚的,就是几万一枚的,都没见过。”

 何涛笑呵呵的摇了摇头,把罐子递了过去:

 “这漏,我捡不了。”

 “乡党,有没有精品的古董给我看看,不行我就先走了。”

 何涛假装起身要走。

 大哥连忙站起来了,轻轻按了一下他的肩膀,让他稍安勿躁。

 “老板,银蒸馍你收不?”

 银蒸馍就是古钱币爱好者常说的“银馒头”,指的是一种半球形的银锭,造型很像刚出锅的馒头。

 不过真品的银锭,和馒头差距还挺大的,因为真品银锭的底部会有蜂窝状的孔。

 馒头要是这样就没人吃了,说是颗粒很粗的玉米面做成的馍还差不多。

 大哥这件银蒸馍,品相很不错。

 尤其是正面“鼎丰祥”三个字,直接是一眼大开门的水平。

 何涛在手里掂量了一下银锭的重量,超过半斤,但是又不到一斤的样子。

 结合大小判断,应该是清代标准的十两银锭。

 “老板,你看半天了,到底收不收?”

 “收,当然要收。”何涛伸出一个巴掌:“五千,卖不卖?”

 “这么贵?”大哥挠挠头,神情惊讶的问道。

 这个银锭他称过,就七两重,按照现在白银5块钱一克的回收价,也就值一千七。

 他想着看在古董的面子上,再往上加个一千就差不多了,没想到何涛直接加了三千多。

 “对着哩,就是这么值钱。鼎丰祥的银锭,是当年巴蜀那边的,没想到竟然都流通到咱们这里了。”

 “乡党,这个价,你觉得行不行?”

 何涛做生意一直都很有良心,一直按照老把头说的毛利率50%的原则,即用市场价的一半从老乡们手里收东西。

 这价格,已经比出土价高了。

 刨去人工、水电、房租、车马费这些成本后,根本就挣不着什么钱,主要是为了方便探墓。

 “行啊!”大哥点点头。

 不过他媳妇似乎对这个价格不是很满意,用胳膊肘顶了顶她男人,在旁边说:

 “这个拍卖能卖1万3呢,你咋个5千就卖了。”

 “啥意思?你不让人老板挣钱了?”大哥看着自家婆娘,没好气的说道:“再说了,网上说的,那能当真吗?”

 “你忘了隔壁吴老二他爹,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乾隆通宝也能值两百万,傻乎乎的找人去拍卖。”

 “结果呢?交了两万多的拍卖费,人家告诉他今年拍不了,要等明年。”

 “你就不怕也上当啊?哪有钱攥在手里踏实嘛!”

 两口子当着何涛的面大声哔哔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大哥有西北男人的雄风,把自己婆娘的小心思给压了下去。

 “这么说的话,网上那些骗子,其实是在帮这些下乡收货的人啊。”

 许梦菲在何涛耳边小声的分析道:

 “农村消息的传播速度这么快,有一个上当,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

 “以后谁还敢在网上找人拍卖啊?”

 “其实不光是这些骗子,很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在帮忙呢。”何涛笑着说道。

 他去年来这边的时候,跟着老把头从一个大爷手里,收到了一个存钱罐。

 一个宋代敞口的小陶罐,里面全是因为生锈和土黏在一起的铜钱。

 这类东西,一般是古人逃难时留下的。

 大爷告诉老把头,这东西他挖出来有两年多了,先是警察上门,发现他快八十了,就没再管他,只让他以后挖的时候,注意安全。

 接着是县博物馆的专家上门,让他把东西捐了,博物馆可以给他五百块钱加一面锦旗。

 大爷说,要不是那个专家跑得快,他指定要用小时候讨米学的打狗棒法,教训对方一下。

 专家跑的时候,他直接告诉对方,就算两百块卖给收货郎,他也绝对不上交。

 不蒸馒头争口气。

 过了几天,那个专家又上门了一次,这次他换了身打扮,打扮成收货的贩子,出价两百,结果被大爷识破了。

 再后来,存钱罐作价八百,卖给了老把头,转手就卖了四千。

 很多农村的老人就是这样,第一个想占他便宜的人,他恨得最厉害,后面被其他人坑了,他反倒无所谓。

 主打一个情绪价值也是价值。

 而网上的骗子、上门的专家,经常就在第一的位置,上门收货的都排第二第三了。

 看面前的大哥大嫂商量完了,何涛伸手准备掏钱。

 但是大哥摇摇头给他拦了下来,小声的问他:

 “老板,你胆子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