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焉在 作品

第二百零六章:朝廷安排固原平叛

 1468年的五月,阳光洒在古老的大地上,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朝廷的命令如同一道惊雷,打破了陕西的宁静。陕西巡抚都御史陈介、总兵宁远伯任寿、巡抚绥延都御史王锐、参将胡恺,接到命令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深知此次平叛任务的艰巨。

 两个月后,宁夏的兵马如汹涌的潮水般率先抵达了指定地点。陈介等人在焦急的等待中,心如同被拉紧的弓弦,充满了期待与紧张。他们深知,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考验,犹如攀爬陡峭的悬崖,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危险。然而,他们的眼神中也透露出坚定的光芒,因为他们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如同坚固的城墙一般,任何敌人都无法攻破,一定能够战胜那可恶的叛军。

 时间在紧张的氛围中缓缓流逝,然而陈介等人并没有等到绥延的兵马到来。在这紧张的局势下,他们如同迫不及待的猎豹,从固原出发,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蔡祥堡。夜晚的蔡祥堡,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宁静得让人感到一丝不安。二更时分,疲惫的军士们终于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安排好了营帐。他们经过一夜漫长的行军,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仿佛被抽干了力气的木偶。但他们心中明白,自己肩负着保卫国家、守护百姓的重大使命,这份责任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心头,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临近黎明,东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那微弱的光线仿佛是希望的曙光,却又带着未知的神秘。军士们又振作精神,翻过山梁,沿着蜿蜒的山岭艰难行军。他们的步伐沉重而坚定,每一步都踏在坚硬的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他们内心对胜利渴望的呐喊。此时的他们,眼中透露出迷茫与坚定交织的复杂神情,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怎样的残酷战斗,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对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恐惧却又怀揣着一丝期待。

 当距离石城约还有十多里路程时,贼众数千人如鬼魅般突然迎面而来。他们的脸上带着虚假的笑容,那笑容就像面具一般,让人捉摸不透,口中说着投降的话语,声音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显得格外诡异。陈介等人心中顿时充满了疑惑,他们的目光在贼众身上来回扫视,试图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中找出真正的意图。这些贼众究竟是真心投降,还是暗藏阴谋?这个问题在他们心中不断盘旋,如同挥之不去的阴霾。

 这时,有一个军卒名叫冯信。他身材瘦小,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机智和勇敢。冯信平日里对军事有所钻研,积累了一些经验。他望着陈介,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和急切,说道:“大人,贼众口说投降,实际上他们定是来探我虚实的。我军一夜行军来到这里,未及休息就又匆忙行军,而且一路上水源稀少,大家都缺少水喝,体力已经极度疲敝,此刻实在不可与敌接战。暂时先听从贼众请降,这样或许能缓解我军之疲敝,待我们恢复体力后,再慢慢商议攻讨的办法。”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仿佛是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陈介听了冯信的话,心中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的眉头紧锁,目光在冯信和远处的贼众之间来回移动。他知道冯信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强行与贼众交战,确实对己方不利。可是,如果听从贼众的请降,万一被朝廷知晓,会不会认为自己是软弱无能之辈?会不会因此受到责罚?这些担忧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让他左右为难,仿佛置身于一个十字路口,不知该如何抉择。

 就在陈介犹豫不决之时,吴琮听了冯信的话,却猛地瞪大了眼睛,大声叱责道:“叛贼使计诱我至此,我军怎么可以退却呢!”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坚定,那愤怒如同燃烧的火焰,仿佛要将眼前的贼众全部吞噬;那坚定则像钢铁般坚硬,仿佛在告诉众人,他绝不退缩,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要勇往直前。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充满了决绝和勇气,让周围的军士们都为之一振。

 吴琮毫不犹豫地挥军进击,他手中的宝剑高高举起,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贼众见状,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惊慌失措的神情。他们纷纷转身逃去,就像一群受惊的鸟兽,四处逃窜。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放弃进攻,而是来到城下,驱赶着牛羊数千头只冲锋在前。那些牛羊在贼众的驱赶下,发出惊恐的叫声,乱哄哄地向前奔跑。而贼众则以精兵从后继进,他们的步伐整齐而迅速,眼中透露出凶狠的光芒。此时的贼众,尚无武器,手里都拿着木棍,但他们的气势却十分凶猛,仿佛手中的木棍是无坚不摧的利器,要将官军一举击败。

 官军们面对贼众的冲锋,心中顿时充满了恐惧。他们的体力已经极度疲敝,又缺少水喝,喉咙干渴得像要冒烟,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沉重而艰难。长时间的行军已经让他们的双腿发软,手中的武器也似乎变得格外沉重。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咬紧牙关,勇敢地迎击着贼众。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无畏,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是国家和百姓,他们不能退缩,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战斗到底。

 战斗瞬间爆发

,异常激烈,喊杀声震天动地。贼众们凭借着手中的木棍,疯狂地向官军扑来。他们的动作虽然简单粗暴,但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而且气势汹汹。木棍在空中挥舞,带起阵阵风声,仿佛是死亡的呼啸。官军们虽然装备精良,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刀剑,但在贼众的猛烈攻击下,逐渐陷入了困境。

 任寿、吴琮都退往东山,以自保守。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他们知道,这场战斗他们失败了,但他们也明白,他们不能放弃,必须寻找机会重新组织进攻。

 陈介因为初战失败而想自杀,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悔恨。他觉得自己辜负了朝廷的信任,没有完成平叛的任务。他拔出宝剑,准备自刎。

 左右的将士们见状,连忙上前救止。他们紧紧地抱住陈介,劝说他不要轻生。陈介在将士们的劝说下,才得免一死。

 官军们丢弃的军资粮饷、铠甲兵器上千件,被围在山上的官军都被叛贼歼灭。这样的结果,让陈介等人痛心疾首。他们知道,这场失败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叛贼越发猖狂,凡是土达部落的人众,全被他们逼迫进入石城。他们截住通往静宁州的道路,掠夺甘肃运来的粮饷不可计算,而且声言要袭取陕西。

 朝廷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便把陈介、任寿、吴琮、刘清、冯杰等都逮捕起来,押入锦衣卫的牢狱中。朝廷的这一决定,让陈介等人心中充满了绝望。他们知道,自己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然而,朝廷并没有放弃平叛的决心。朝廷命令由都御史项忠总督军务,总兵刘玉、参将夏正率领京团营的兵马,并发陕西三边兵马五万,前往讨贼。再起用大理寺少卿马文升为都御史,巡抚陕西,协助进剿。

 又过了三个月,朔风凛冽,大地一片萧索。固原这座古老的边城,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

 项忠、马文升先后抵达固原。他们的到来,仿佛给这座陷入困境的城市带来了一丝希望。项忠,这位面容坚毅、眼神深邃的将领,身着厚重的铠甲,腰间佩着宝剑,浑身散发着威严的气息。马文升则是一位儒雅的文士,他身着长袍,手持折扇,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沉稳。

 第二天一早,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军营上时,项忠和马文升便在军营外收到了叛贼送来的书信。信中,叛贼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过,允许他们居住在石城,并免除他们的徭役。项忠和马文升等人一眼就看出了这是叛贼的缓兵之计,他们相视一笑,便将书信置之不理。

 项忠立即召集诸将商议进兵的计策。他坐在帅帐之中,神情严肃,目光如炬。诸将们围坐在他的周围,个个神色凝重,等待着他的命令。项忠看着众人,缓缓说道:“叛贼狡诈,不可轻信。我们必须制定出周密的作战计划,一举击败他们。”

 这时,一位善于绘制地图的士兵走上前来,将石城山谷的形状都画了出来。项忠看着地图,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果断地说道:“兵分六路,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进剿叛贼。我与马文升等率领一路屯驻中路,从葬金佛沟出发;延绥巡抚王锐、参将胡恺率领一路,从李俊沟出发;伏羌伯毛忠率领一路,从木头沟出发;右参将夏正率领一路,从乱麻川出发;都指挥姜盛率领一路,从墨城子出发;副总兵林盛率领一路,从好水川出发;都指挥张英率领一路,从驴母川出发。约定三日内各路军少派兵马进剿以试贼众,从而探察山势,后图大举进兵。”

 诸将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知道,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他们也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战胜叛贼。

 各路军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士气高昂,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项忠和马文升率领的中路军,在葬金佛沟外集结。项忠骑在高头大马上,他的眼神坚定,心中充满了信心。马文升则跟在他的身边,手中折扇轻轻摇动,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出发!”项忠一声令下,中路军浩浩荡荡地向石城进发。他们沿着山谷前进,脚下的道路崎岖不平,两旁的山峰高耸入云。寒风呼啸着,吹在士兵们的脸上,如刀割一般。但他们毫不畏惧,坚定地向前迈进。

 延绥巡抚王锐和参将胡恺率领的军队,也在李俊沟外整装待发。王锐身材魁梧,面容刚毅,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果敢和决断。胡恺则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他手持长枪,威风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