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1年十一月,冬日的寒风呼啸着掠过荆、襄、南阳的大地。这片曾经被流贼肆虐的土地,如今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宁静。
总督军务的项忠,站在一处高地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身着铠甲,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疲惫。项忠面容严肃,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在湖北、河南的平乱过程中,项忠采取了果断而明智的用兵办法。他先派人拿着榜文进入山林,广泛告谕啸聚山林的流贼成败利害,进行招降。那些拿着榜文的士兵们,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山林之间,他们的脸上带着坚定的神情,心中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
“流贼们听着,朝廷仁慈,给你们一条生路。只要你们放下武器,投降朝廷,便可既往不咎。若继续负隅顽抗,必将死路一条。”士兵们大声呼喊着,声音在山林中回荡。
然而,对于那些仍然负隅顽抗不肯投降的流贼,项忠毫不手软,发兵进剿,决不宽免。他深知,只有坚决打击流贼的嚣张气焰,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
李胡子,这个曾经在荆、襄地区兴风作浪的流贼首领,此刻却陷入了绝境。他龟缩在山寨里,满脸焦虑与绝望。他的身边,是一群同样惊慌失措的流贼。
“首领,我们该怎么办?官军步步紧逼,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一个流贼颤抖着问道。
李胡子咬着牙,眼中露出凶狠的光芒。“我们跟他们拼了!就算是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但李胡子的势力渐渐被孤立起来,他失去了四出活动的余地。项忠派出副将余洵、都指挥李震,率领兵马进行追捕。余洵身材魁梧,勇猛善战,他骑着高头大马,手中挥舞着长枪,眼神中充满了斗志。李震则沉稳冷静,他指挥着士兵们有序地前进,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在竹山县,官军终于遇见了李胡子。李胡子带领着流贼们拼死抵抗,他们挥舞着兵器,发出阵阵怒吼。但在官军的强大攻势下,他们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李胡子,你已经无路可走了,还不投降?”余洵大声喊道。
李胡子怒目圆睁,“我李胡子绝不投降!”他继续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官军生擒。
与此同时,小王洪还有贼众五百多人,屯驻于钧州龙。他们得知李胡子被擒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恐惧。但他们仍然抱有一丝侥幸,试图顽抗到底。
然而,官军很快就找到了他们。在官军的包围下,小王洪等人不得不束手就擒。
前后共遣返乡里的百姓四十万人,他们欢呼雀跃,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这些百姓们历经磨难,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园,重新开始生活。
俘虏剿杀的流贼二千人,他们的尸体被堆积在山谷里,散发着阵阵血腥气息。编户发配成守边疆的一万多人,他们带着沉重的枷锁,踏上了漫长的征程。
在流民之中,有的从洪武年间以来,即在这里成家立业,如今已延续到了他们的子孙,仍然没有作贼为恶者。但官军进入山林以后,一律尽行斩草除根,死的人在山谷里堆了一层又一层。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看着眼前的惨状,眼中流下了泪水。“我们只是普通百姓,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灾难?”他的声音颤抖着,充满了无奈与悲伤。
其中,被发配湖广、贵州去成守边疆的人,很多人走在途中就死了。江河湖畔遍布许多尸体,他们的命运令人叹息。
议论的人说,项忠这次进剿流贼,实际上是等于滥杀无辜。他们对项忠的行为表示不满和质疑。然而,却在荆、襄这个地方给他树立了平定流贼的记功碑。
有人站在记功碑前,冷笑着说:“这记功碑,应该叫作‘堕泪碑’,它是对项忠残忍行为的讽刺。”
五个月后,阳光炽热地洒在大地上,京城的宫殿在明晃晃的光线中显得庄严肃穆。宫墙之外,蝉鸣声声,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酷热与焦躁。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给事中梁,一位面容严肃、眼神坚定的官员,身着官服,正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队列。他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高坐龙椅之上的皇帝朱见深身上。梁的心中满是忧虑与正义,他深知此次上疏揭发都御史项忠之事至关重要,关乎朝廷的公正与百姓的福祉。
梁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臣有本要奏。今都御史项忠,偏听偏信于检讨张宪、御史刘洁、总兵李展等人。此三人纵兵杀掠,邀功请赏,实乃大罪。荆、襄流民,本是穷苦百姓,只因生活所迫,啸聚山林。然项忠等人不以仁德安抚,却行残暴之举,此非朝廷之福,亦非百姓之幸。”
朱见深微微皱起眉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与不满。这位年轻的皇帝身着龙袍,头戴皇冠,面容英俊而威严。他轻轻挪动了一下身子,看着梁,缓缓说道:“荆、襄流民谋反作乱,朝廷内外皆深以为忧。直至今日方才扫荡平定,此时你来评论是非,说长道短,这恐怕不是激励、勤勉天下人的好做法。”
朱见深的心中并非没有考量。他深知荆襄之乱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今好不容易平定,他希望能尽快稳定局势,恢复秩序。对于梁的指责,他觉得有些不合时宜。
此时,朝堂之上一片寂静,群臣们都低着头,不敢轻易发言。他们深知皇帝的心思,也明白此事的敏感性。然而,兵部尚书白圭却站了出来。白圭身材高大,面容坚毅,他身着铠甲,威风凛凛。他向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给事中梁所言不无道理。项忠交上来的荆州和南阳的记功文册,其所载功劳等次,与李交上来的前后不一样。此事必有蹊跷,请陛下详加审查。”
朱见深也不听从这个意见。
过了一个月,夏日的微风轻轻拂过京城的大街小巷,带来一丝难得的清凉。然而,在这看似宁静的氛围中,朝廷上下却弥漫着一股紧张与不安的气息。
都御史项忠,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臣,此刻正独自坐在书房中,神情凝重。他身着朴素的官服,白发苍苍,脸上的皱纹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坎坷与荣耀。项忠的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忧虑,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
项忠回想起自己在荆、襄平贼的那些日子,心中感慨万千。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流贼猖獗,百姓受苦。他带领着官军,奋勇杀敌,为了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然而,如今却有人指责他在平贼时杀人太多,这让他感到无比的委屈和无奈。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朝廷,为了百姓。难道这也有错吗?”项忠自言自语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苦涩。
此时,司天监传来消息,报称有星孛于天田。一些言官们便借此机会,纷纷指责项忠在荆、襄平贼时杀人太多,导致上天降罪。项忠听了这些指责,心中更加沉重。
项忠站起身来,缓缓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庭院中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安慰着他。他的心中渐渐平静下来,他决定向皇帝提出申请,要求告老还乡。
“我已经为朝廷奉献了一生,如今也该休息了。”项忠心中默默说道。
项忠拿起笔,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奏折。他在奏折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在荆、襄平贼的过程和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指责的无奈和对告老还乡的渴望。他的字迹工整有力,每一笔都饱含着他的真情实感。
奏折递上后,项忠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不安。他不知道皇帝会如何回应他的请求,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会如何。他只能默默地等待着皇帝的决定。
在皇宫中,皇帝朱见深坐在龙椅上,手中拿着项忠的奏折,神情严肃。他认真地阅读着奏折上的每一个字,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深知项忠是一位忠诚的臣子,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如今面对言官们的指责,他也感到十分为难。
“项忠一生为国,忠心耿耿。如今却被人指责,实在是令人惋惜。”皇帝自言自语道。
皇帝思考了许久,最终决定安慰项忠,并把他留下,仍回都察院供职。他拿起笔,写下了一封充满温情的诏书。
“项忠爱卿,朕深知你在荆、襄平贼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你的忠诚和勇敢,朕一直看在眼里。如今虽有一些人指责你,但朕相信你的为人。朕希望你能继续为朝廷效力,不要因一时的指责而心生退意。”皇帝的诏书言辞恳切,充满了对项忠的信任和期待。
当项忠接到皇帝的诏书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他没想到皇帝会如此信任他,如此宽容他。他的眼中闪烁着泪花,他深深地向皇宫的方向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