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王准备起事之时,北平的城楼之上,风猎猎作响,吹得朱棣的披风高高扬起。他站在那里,如同一尊威严的战神,眼神坚定而决绝。阳光洒在他那身披战甲的身躯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壮志豪情。身后的浩浩荡荡大军,旌旗飘扬,兵甲闪耀,充满了肃杀之气。
僧人道衍站在朱棣身旁,双手合十,面容肃穆。他那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期待。道衍微微抬起头,看着朱棣,缓缓开口道:“殿下,此去征程漫漫,前途未卜,然殿下雄才大略,定能成就一番伟业。愿佛祖保佑您马到成功,早日实现心中宏愿。”
朱棣微微点头,目光依然望向远方,那里是他即将踏上的征程,是他追逐权力的战场。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决心,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沉默片刻后,朱棣低沉而有力地说道:“大师放心,本王定当全力以赴,不负众望。此次出征,乃是顺应天命,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明的未来。”
道衍微微颔首,心中对朱棣的豪情壮志深感敬佩。但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未来充满了变数。他再次开口道:“殿下,此次征战,必将历经艰难险阻。但殿下仁德兼备,定能化险为夷。只是,臣有一事相托,还望殿下应允。”
朱棣转过头来,眼神中露出一丝疑惑,问道:“何事?大师但说无妨。”
道衍神色凝重,目光中充满了忧虑,他缓缓说道:“南方有一位大文人方孝孺,此人以品学端正,学识渊博著称。在文坛之中,颇具威望。臣听闻,此人刚正不阿,忠诚耿直。若殿下克城之日,此人必定不会归降。殿下,此人乃天下读书人之楷模,若杀了他,必将失掉天下读书人拥戴之心。还望殿下三思,莫要轻易取其性命。”
朱棣听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天下读书人的心向对于他未来的统治至关重要。若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必将后患无穷。片刻之后,朱棣微微颔首道:“大师所言极是。本王应允你,若克城之日,方孝孺不降,本王也不会轻易杀他。”
道衍心中稍安,双手合十道:“殿下英明。殿下此举,必将赢得天下读书人的敬仰,为殿下的统治奠定坚实的基础。愿殿下此次出征,旗开得胜,早日成就大业。”
此时的北平,风呼啸而过,吹得旌旗猎猎作响。朱棣的心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未来的担忧。随着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马蹄声如雷,扬起阵阵尘土。朱棣骑在马上,英姿飒爽,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道衍站在郊外,望着远去的大军,心中默默祈祷。
等到经过漫长的征程,朱棣的大军终于兵临金川门。此时的南京城,气氛紧张而压抑。大内失火,建文皇帝不知所踪。朱棣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对未来的迷茫。
在混乱之中,朱棣立即下诏起用方孝孺。方孝孺得知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悲愤。他身穿白色孝服,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他知道,朱棣的篡位之举是对正统的亵渎,他绝不能屈服。
朝廷再三催逼,方孝孺无奈之下,披麻带孝上殿大哭。他的哭声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悲愤和无奈。镇抚伍云等人见状,急忙上前抓住他。朱棣见状,赦免其死罪,希望方孝孺能够归降。然而,方孝孺依然不屈,他挺直了脊梁,怒视着朱棣。
朱棣命将其投入狱中,又派他的两个学生廖镛、廖铭前去劝说。廖镛和廖铭来到狱中,看到方孝孺憔悴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愧疚。他们轻声说道:“老师,朱棣已经掌权,您何必如此固执呢?不如归降,保全性命。”方孝孺厉声斥责道:“你们两个跟随我多年,仍不知仁义是非!”廖镛和廖铭低下头,不敢直视方孝孺的眼睛。
朱棣意欲起草即位诏书,众臣一致推举方孝孺。朱棣深知方孝孺的影响力,他希望通过方孝孺的笔,为自己的篡位之举正名。于是,他召方孝孺出狱。方孝孺身着重孝入见,悲怆之声传遍大殿。
朱棣看着方孝孺,心中既有敬佩,又有恼怒。朱棣微微眯起眼睛,努力压抑着心中的情绪,缓缓开口道:“方孝孺,朕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方孝孺挺直了脊梁,他那消瘦的脸上满是悲愤。他直视着朱棣,目光如炬,毫不畏惧地问道:“成王何在?”
朱棣的眼神微微一暗,沉默片刻后说道:“已自焚而死。”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方孝孺紧紧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沉痛,接着又问道:“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他回答道:“国家需要由成年君主治理。成王之子年幼,无法担当重任。”
方孝孺并没有被朱棣的回答说服,他继续追问:“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的脸色变得有些阴沉,他从龙榻上走下,一步步走近方孝孺。他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沉重,仿佛每一步都带着无尽的压力。朱棣来到方孝孺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说道:
“这是我的家事!不劳先生多虑。”
方孝孺毫不退缩,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倔强。他大声说道:“陛下,这并非家事,而是国事。陛下的行为关乎天下苍生,关乎大明的未来。陛下篡位夺权,有违天理,必将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朱棣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他怒视着方孝孺,说道:“方孝孺,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朕念你是个有才华的人,才对你如此宽容。你若识相,就赶紧起草诏书,诏告天下,承认朕的皇位合法。否则,朕绝不轻饶。”
朱棣命左右取来纸笔,递到方孝孺面前,再次说道:“诏告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看着面前的纸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伸手拿起笔,在纸上大书数字,然后弃笔于地,边哭边骂道:“死即死矣,绝不起草诏书。”他的声音充满了悲愤与坚定,在大殿中久久回荡。
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高声道:“方孝孺,你怎能只求一死。即便死了,难道不顾忌九族安危吗?”
方孝孺冷笑道:“即便十族又奈我何!”他的骂声愈烈
朱棣听后大怒,命人持刀将其嘴角剔开直至两耳,囚入狱中,又大肆收捕其朋友门生。朱棣命全部杀掉,将方孝孺带出,缚至聚宝门外分尸而死。士兵们听到命令,立刻上前,将方孝孺绑在刑柱上。方孝孺没有丝毫的反抗,他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命运的降临。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正义的执着,他知道,自己的死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正义。
在这紧张的时刻,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惊雷,仿佛在为方孝孺的命运而悲叹。风呼啸着吹过,吹得人们的衣衫猎猎作响。雨开始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仿佛上天也在为方孝孺的遭遇而流泪。
方孝孺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的心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宁静和坦然。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为了正义而死,死得其所。他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回忆自己所坚持的信念和追求。
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志向,想起了自己为了读书而付出的努力。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老师和朋友,想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和期望。他想起了先帝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想起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
他知道,自己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能背叛先帝的信任。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正义,来证明自己的忠诚。他睁开眼睛,看着天空,心中充满了感慨。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方孝孺高声吟诵着自己的绝命诗,他的声音在雨中回荡着,充满了悲壮和坚定。
士兵们举起了手中的刀,准备执行朱棣的命令。方孝孺看着那明晃晃的刀,心中没有丝毫的恐惧。他微微一笑,仿佛在嘲笑朱棣的残忍和无道。
就在刀落下的那一刻,方孝孺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和从容。死时年仅四十六岁。朱棣又下诏抓捕其妻郑氏,可是其妻与诸子早已自缢而亡,便下令焚毁了方家墓地。
当初,共记载了十族,每抓捕一人入狱,就会捆绑到方孝孺面前,方孝孺执意不屈从。在那阴暗的牢狱之中,方孝孺独自静坐,他的面容憔悴却依然坚毅。那身破旧的衣衫,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刚强与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