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焉在 作品

第九十八章:燕王小胜李景隆(第2页)

 建文帝沉思片刻,然后点了点头。“好,就依卿所言,加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赐以印童封记的文书、金币、美酒、貂皮衣服。”

 旨意传出,皇宫内外一片哗然。众人对李景隆的加封感到惊讶,却不知其中的真相。

 而在燕王的营帐中,气氛却截然不同。燕王朱棣面容冷峻,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李景隆屯兵德州,定是图谋明年春季再大举进犯。我等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燕王说道。

 众将围坐在燕王身旁,神情严肃。

 “大王所言极是。若率军征讨大同,大同必向李景隆告急,李景隆一定会出兵前来援救。南军脆弱,大同地区又很寒冷,加之敌军疲于奔命,挨饿受冻逃跑的人一定不少。”一位将领说道。

 “善!善于做战的人就因势利导。”燕王点头称赞。

 于是,燕王率军出了紫荆关,攻广昌。广昌守将杨宗献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浩浩荡荡的燕军,心中充满了恐惧。

 “燕军来势汹汹,我等如何是好?”杨宗献焦急地问道。

 “将军,燕军势大,我等难以抵挡。不如投降,或许还能保住性命。”一名副将说道。

 杨宗献犹豫不决,他深知投降意味着背叛,但面对强大的燕军,他又感到无能为力。

 最终,杨宗献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罢了,开城投降。”

 燕军顺利进入广昌,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建文帝得知了一些关于战争的不利消息,他开始对黄子澄产生了怀疑。

 “外面传言战况不利,究竟是真是假?”建文帝问道。

 黄子澄心中一惊,但他仍强装镇定。“陛下,那些传言皆是谣言。李景隆将军屡战屡胜,只是天气寒冷,士兵无法忍耐,如今暂且撤回德州,等明年春暖花开时再进兵。”

 建文帝半信半疑,但他也没有其他的消息来源,只能暂时相信黄子澄的话。

 然而,建文帝心中的疑虑并未消除。他决定罢免兵部尚书齐泰、太常侍卿黄子澄的官职,以平息外界的传言。

 旨意传出后,齐泰和黄子澄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心为了朝廷,为了建文帝,却落得如此下场。黄子澄更是泪流满面,心中满是委屈和不甘。

 “陛下,臣等忠心耿耿,为了江山社稷,不惜一切代价。如今被罢免官职,实乃冤枉。”黄子澄哭诉道,声音颤抖,充满了悲愤。“臣等跟随陛下多年,从未有过二心。此次与燕王之战,臣等也是竭尽全力,虽有挫折,但从未放弃。陛下为何要如此对待臣等?”

 齐泰站在一旁,神色黯然。他虽未像黄子澄那样哭诉,但心中的痛苦却丝毫不亚于他。“陛下,臣等自知在与燕王的战争中有所

失误,但臣等一直努力挽回局面。如今被罢免官职,臣等实在难以接受。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让臣等继续为陛下效力。”

 建文帝看着面前的齐泰和黄子澄,心中也有些不忍。他知道,这两人确实是忠心耿耿,为了朝廷付出了很多。但外界的传言越来越多,他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平息众怒。

 “朕并非不相信你们,只是为了平息外界的传言。”建文帝缓缓说道,声音低沉而有力。“你们二人对朕的忠心,朕心中有数。但如今局势复杂,朕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策。你们二人不过是名义上被罢免,实际上仍象过去一样掌管军政大事。”

 齐泰和黄子澄听了建文帝的话,心中稍安。他们明白,建文帝还是信任他们的,只是迫于形势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陛下圣明!”黄子澄擦干眼泪,说道。“臣等一定不负陛下的信任,尽快击败燕王,挽回自己的声誉。”

 在蓟州,镇抚曾浚率领着他的军队,如同一股汹涌的钢铁洪流,向着北平城滚滚而来。蓟州的风呼啸着,吹得军旗猎猎作响,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奏响激昂的前奏。

 曾浚身着锃亮的铠甲,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那高大巍峨的北平城墙。那城墙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矗立在天地之间,散发着威严而神秘的气息。曾浚的心中充满了斗志,他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为了陛下,为了江山社稷,他必须全力以赴。

 “兄弟们,为了陛下,为了江山社稷,我们一定要攻下北平!”曾浚站在阵前,大声喊道。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在空气中回荡,激荡着每一个士兵的心。士兵们齐声高呼,那声音仿佛能穿透云霄,直冲天际。他们的眼神中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

 随着战鼓擂响,战争的序幕正式拉开。曾浚的军队如潮水般向北平城涌去,喊杀声震天动地。士兵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奋勇向前,他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仿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然而,北平城墙坚固无比,防守严密。城墙上的守军严阵以待,他们用弓箭、滚木、礌石等武器,顽强地抵抗着曾浚军队的进攻。箭矢如雨点般落下,滚木礌石纷纷滚落,给曾浚的军队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曾浚看着自己的士兵们在敌人的攻击下纷纷倒下,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愤怒。他挥舞着手中的宝剑,亲自带领着士兵们冲锋陷阵。他的身影如同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给士兵们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冲啊!为了胜利!”曾浚大声喊道。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激励着每一个士兵。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再次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爬上云梯,冲向城墙,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曾浚的军队虽然勇猛无比,但面对坚固的北平城墙和顽强的守军,始终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曾浚的军队逐渐疲惫,士气也开始低落。

 曾浚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他看着那依然高耸的北平城墙,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甘。“难道我们真的无法攻下北平吗?”曾浚自言自语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和痛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曾浚不断地调整战略,试图寻找攻破北平城的方法。他组织士兵们挖掘地道,试图从地下攻入城内;他还派遣士兵们制造攻城器械,希望能够打破城墙的防御。然而,这些努力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北平城的守军似乎也察觉到了曾浚军队的疲惫和士气低落,他们开始主动出击,对曾浚的军队进行反击。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曾浚的军队遭受了重创,损失惨重。

 曾浚看着自己的士兵们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他不知道该如何向陛下交代,如何面对那些为了这场战役而付出生命的士兵们。

 在忧郁和痛苦中,曾浚的身体逐渐垮了下来。他的脸色苍白,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我对不起陛下,对不起江山社稷……”曾浚虚弱地说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在他的心中,他一直渴望着能够为陛下立下赫赫战功,为江山社稷做出贡献。然而,现在他却不得不面对失败的结局。

 最终,曾浚在忧郁中去世。他的军队也失去了斗志,纷纷撤退。

 而在河北,指挥张伦等人率领两个护卫的官兵,自行拔营撤回南方。他们口称“誓死报国”,但实际上却是为了逃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