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焉在 作品

第九十七章:燕王宁王相见

 1399年九月,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朵,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上,一场激烈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镇守辽东的江阴侯吴高与耿瓛、杨文率军围攻永平。他们的军队浩浩荡荡,旌旗飘扬,充满了威严和气势。吴高骑在战马上,眼神坚定而锐利。他看着前方的永平城,心中充满了信心。

 在远处的德州,李景隆乘坐着驿车缓缓而来。他身着华丽的铠甲,头戴羽冠,显得威风凛凛。然而,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不安和犹豫。

 李景隆来到德州后,立刻召集耿炳文的残兵败将,连同调遣的各路兵马共计五十万,驻扎在河间。他看着自己庞大的军队,心中稍微有了一些底气。

 而在北平,燕王朱棣听到了这个消息。他坐在宫殿中,听着探子的报告,脸上露出了轻蔑的笑容。他呼着李景隆的小字说:“李九江不过是富家子弟而已!骄傲而又无计谋,外厉而内馁,从未率兵亲临过阵地,此次建文帝就让他统率五十万兵马,简直是坑害他。”朱棣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不屑。

 朱棣又闻报李景隆军营概况后,微笑着说:“兵法上说有五种情况则军必败,而李景隆都占全了。身为主帅,号令不严止下异心,这是其一。北平天气冷的早,南方士兵穿的衣服较单薄不足以遮挡风寒,士兵又没有足够的口粮,战马没有充足的草料,这是其二。不考察地形的险易,便孤军深入,这是其三。贪欲不除,智谋信心不足,气盛而刚自用,仁勇皆不具备,威令不行,各军互相牵制,这是其四。军中锣鼓喧哗不一,战没有节奏,好谄媚喜夸耀,专任小人,这是其五。李九江这五种败象全都占全了,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然而我若在这,敌军必不敢前来。如今若率军前去增援永平,敌军得知我已出兵,必然前来攻城,那时,再回军攻打他们,这样前有固若金汤的城池,后有我军追杀,必可生擒敌将士。”朱棣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智慧和决断。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计划。

 众将皆问:“北平城内兵力太少,怎么办呢?”朱棣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天空。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他说:“城中的兵力用以与敌军正面作战不够,若用以守城却绰绰有余。率军在外就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此次率兵出征并非只为了救援永平,真正的目的在于诱惑李九江前来攻打北平,设计擒他。吴高胆小不能与我作战,闻听我军前来增援,必定逃跑,这样我军便可一举解永平之围,又可破李九江。”朱棣的声音充满了力量,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王者之气。他的将领们听了他的话,心中充满了敬佩和信心。

 随后,朱棣告诫长子据守城池说:“李景隆若来进攻,务必坚守城池,不要出兵与其作战。”

 几天后,燕王朱棣率领着他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朝着永平进发。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勇气。

 众将们跟在朱棣的身后,他们的脸上也充满了紧张和期待。当他们看到前方的芦沟桥时,许多将领都请求坚守此地。一位将领上前说道:“殿下,芦沟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可以在此地坚守,等待敌军的进攻。”

 朱棣听了将领的话,微微皱起了眉头。他看着前方的道路,心中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片刻之后,他坚定地说道:“要想使李九江困败于北平城下,怎么能阻止其前进呢?我们必须迅速增援永平,打乱敌军的部署。”

 朱棣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决心。将领们听了朱棣的话,心中虽然有些担忧,但他们也知道朱棣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跟随朱棣继续前进。

 朱棣率领着大军突然挺进永平,这让镇守永平的吴高感到十分震惊。吴高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逼近的燕军,心中充满了恐惧。他知道,自己的兵力远远不如朱棣,而且他也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朱棣正面交锋。吴高的脸色苍白,他的手紧紧地握住剑柄,心中犹豫不决。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退兵至山海关。

 燕军追杀数千名敌军,战场上一片混乱。士兵们的喊杀声和兵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让人胆战心惊。朱棣骑在战马上,看着四处逃窜的敌军,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朱棣看着战场上的情景,心中感慨万千。他说道:“吴高虽然胆小,可率军打仗却够谨慎的。而杨文无谋,若除了吴高,杨文便不足为患了。”

 朱棣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睿智的光芒,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下一步的计划。他决定分别派人给吴高和杨文送信,赞省吴高贬低杨文。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吴高和杨文之间产生矛盾,从而削弱他们的实力。

 朱棣的使者带着信来到了吴高和杨文的营地。使者将信交给了吴高和杨文,然后转身离去。吴高打开信,看到信中对他的赞扬,心中不禁有些得意。他想,燕王朱棣果然是一个识货的人,他知道我的才能。而杨文打开信,看到信中对他的贬低,心中充满了愤怒。他想,燕王朱棣竟然如此看不起我,我一定

要让他知道我的厉害。

 建文帝朱允炆闻听此事后,心中十分愤怒。他认为吴高和杨文之间的矛盾是朱棣故意制造的,他不能让朱棣的阴谋得逞。于是,建文帝削夺了吴高的爵位,调至广西,只命杨文一人镇守辽东。建文帝的这个决定让吴高感到十分失落和无奈。他想,自己为朝廷尽心尽力,却落得如此下场。而杨文则感到十分得意,他认为自己终于得到了建文帝的信任,可以一展自己的才能了。

 耿瓛多次请求攻打永平,以牵制燕军。他认为,只有通过进攻,才能打乱燕军的部署,为朝廷争取更多的时间。然而,建文帝没有应允耿瓛的请求

 一个月后,寒风凛冽,大地一片肃杀。天空中阴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燕王朱棣率领着他的军队,踏上了前往大宁的征程。

 当初,朱元璋的儿子中,燕王骁勇善战,宁王足智多谋。洪武年间,燕王奉命巡查边塞,至大宁,同宁王相处甚好。大宁管辖朵颜的各个卫所,大多是归降的蒙古士兵,向来骁勇善战。燕王起兵之后,便欲谋取大宁,而朝廷也怀疑宁王与燕王合谋,便削夺了宁王下属的三个护卫。

 燕王闻听此事后,心中暗自高兴。他想:“这是上天助我,大宁必定能攻取了!”于是,他写信派人送给宁王,而自己则率军悄悄兼程奔赴大宁。

 众将们得知燕王的决定后,纷纷表示担忧。一位将领上前说道:“刘贞镇守松亭关,仓促之中未必能被攻破。李景隆此时兵势旺盛,不如回师救援北平,而后再图大宁。”

 燕王听了将领的话,微微皱起了眉头。他看着远方,心中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片刻之后,他坚定地说道:“今天若从刘家口直奔大宁,几天后便可到达。大宁的守城将士全都驻扎在松亭关,他们的家属却在城中,守城的全都是老弱残兵。若率军前去,不日即可攻破。攻破城池之后,安抚慰问其家属,这样松亭关的敌军不降也得溃散逃走了。北平沟深墙高,纵然有万军之众,也很难攻取。我正想使敌兵受挫,而后再回师还击,那时便如同拉断一根腐烂的绳子一般容易!诸位只管随我进军,不要有什么忧虑。”

 众将们听了燕王的话,心中虽然还有些担忧,但他们也知道燕王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跟随燕王继续前进。

 燕王率领着军队,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悄然涌动在大地之上。他们卷旗而行,旗帜紧紧卷拢,仿佛将所有的决心与勇气都收敛其中。众人从小道登山前进,那小道蜿蜒曲折,如同一条隐藏在山林间的神秘脉络。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生怕发出一丝声响被敌人察觉。寒风呼啸着,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在山谷间咆哮。那凛冽的风无情地吹在士兵们的脸上,如同刀割一般疼痛,然而士兵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的眼神坚定而执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夺取大宁。

 这支军队在燕王的带领下,如同沉默的幽灵,在山林中穿梭。他们的脚步轻而稳,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谨慎。铠甲与兵器偶尔发出轻微的摩擦声,在寂静的山林中显得格外清晰。燕王走在队伍的前列,他的身姿挺拔如松,眼神锐利如鹰。他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心中谋划着即将到来的战斗。寒风不断吹过,他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一面象征着胜利的旗帜。

 经过艰难的跋涉,燕王的军队终于过了关卡。那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每一个士兵的心中都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紧张,有期待,更有坚定的决心。他们遥望着前方的大宁,那座城池如同一个沉默的巨兽,静静地卧在那里。大宁城西门紧闭,厚重的城门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城墙上站满了守卫的士兵,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肃穆。那些守卫们神色警惕,手中紧握着兵器,随时准备迎接敌人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