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焉在 作品

第六十一章:击破通州

 1368年,闰七月的天空格外湛蓝,阳光炽热地洒在大地上。淇门镇周边的田野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即将迎来的巨变。

 徐达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淇门镇挺进。徐达身姿挺拔如松,身披闪耀着寒光的铠甲,头盔下的面容严肃而坚毅。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果敢,仿佛能看穿一切。他骑在高大的战马上,手中紧握着缰绳,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威严。

 傅友德紧跟在徐达身旁,他身材魁梧,面容冷峻,眼神中燃烧着战斗的火焰。此时的他,心中充满了斗志,渴望在这场北伐战争中建立赫赫战功。

 大军行进至淇门镇,镇中的百姓们远远地望着这支威武之师,心中既充满了敬畏,又带着一丝期待。他们渴望着和平与安宁,期盼着这支军队能给他们带来新的生活。

 傅友德发现了嘉县县尹胡仲信,他立刻带领一队士兵冲上前去。胡仲信看到明军的气势,心中充满了恐惧。傅友德大声喊道:“胡仲信,如今大势已去,你若投降,可保你和百姓平安。”胡仲信犹豫片刻,最终选择了投降。徐达得知后,命令镇抚王处仁镇守辉县。

 几天后,彰德城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龙二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渐渐逼近的明军,心中充满了不安。他知道,自己上次弃城而逃已经让元朝统治者大为不满,如果这次再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徐达的大军来到彰德城下,旌旗飘扬,战鼓震天。龙二心中惊恐万分,他试图组织士兵抵抗,但士兵们也都人心惶惶,毫无斗志。最终,龙二再次选择了出城逃走。

 陈同知等人看到龙二逃走,知道大势已去。他们商议后,决定率领众人来到军营门前投降。徐达看着投降的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胜利,更是为了给百姓带来和平。徐达命令左丞杨思祖镇守彰德。

 第二天,龙二部将杨义卿率领着 80艘船只前来归顺投降。徐达看着杨义卿和他带来的船只,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知道,这些船只将为大军的进军提供极大的便利。

 大军随即南下磁州。磁州城中,元朝的守将们正紧张地商议着对策。他们知道明军的强大,但又不甘心轻易投降。然而,当他们看到徐达的大军如潮水般涌来时,心中的最后一丝抵抗意志也消失了。

 徐达指挥着大军迅速攻克了磁州,接着进军广平。广平城中,元朝平章周是看到明军的到来,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自己无法抵挡明军的攻势,于是选择了弃城逃走。

 邯郸尹都文玉得知明军的胜利后,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看到了元朝的衰落,也看到了百姓们对和平的渴望。于是,他率领着父老百姓前来投降。徐达对都文玉的举动表示赞赏,他知道,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这场战争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大军继续前进,来到了赵州。赵州城中,元朝守将侯金院等人正紧张地准备着防御。他们知道,明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州。然而,在徐达的指挥下,明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赵州。侯金院等人被俘

 几天后,临清城内外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

 徐达站在临清城外的一处高地上,目光坚定地望着这座城池。他身材高大挺拔,身着威武的铠甲,头盔上的红缨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他的面容严肃,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果敢。徐达心中明白,临清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必须尽快攻克,才能为北伐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令下去,再次进攻临清!同时派人去东昌,急令都督同知张兴祖率部队前来会师。”徐达大声说道,声音沉稳而有力。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迅速传达着徐达的命令。信使骑着快马,如离弦之箭般向东昌飞驰而去。

 徐达又想到了镇守乐安的指挥华云龙,他深知华云龙的军事才能,于是又发檄文命令华云龙率师跟从征讨。

 此时,傅友德正在带领部下巡逻。傅友德身材魁梧,面容冷峻,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杀气。他的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突然,巡逻的小分队发现了两个形迹可疑的人。士兵们立刻冲上前去,将他们擒获。经过审讯,得知这两人是元朝将领李宝臣和都事张处仁。他们原本是想寻找回家乡的路线,却没想到落入了明军之手。

 徐达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大喜。他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从他们口中获取元朝的情报。

 “把他们带过来,我要亲自审问。”徐达说道。

 李宝臣和张处仁被带到徐达面前,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徐达看着他们,眼神中透露出威严。

 “你们既然已经被擒,就不要再有任何侥幸心理。只要你们如实交代元朝的情况,我可以饶你们一命。”徐达说道。

 李宝臣和张处仁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他们向徐达详细地讲述了元朝的军事部署和内部情况。

 徐达听后,心中更加有了把握。他知道,现在必须加快进攻的步伐,不能给元朝任何

喘息的机会。

 “傅友德,你开辟道路用以引行步兵、骑兵。都督副使顾时,你疏通水路用以通舟输送水军。”徐达下令道。

 傅友德和顾时领命而去。傅友德带领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挥舞着工具,开辟着道路。傅友德身先士卒,他的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顾时则带领着水军士兵,疏通着水路。他们齐心协力,将河道中的杂物清理干净,确保船只能够顺利通行。

 这时,诸将领已驻在临清相当长时间。临清知府方克勤心中充满了焦虑。他知道,这场战争关系到临清百姓的命运,他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明军提供支持。

 方克勤四处筹集粮草,他不辞辛劳,日夜奔波。他的身影出现在临清的各个角落,他的努力也得到了百姓们的支持。

 朱亮祖看到方克勤如此辛苦,心中有些不忍。他决定帮助方克勤,勒令五千民夫疏通河道。

 方克勤看着那些被征调来的民夫,心中充满了愧疚。他知道,这些百姓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不忍心再让他们受苦。

 “朱将军,能不能不要让百姓们这么辛苦?他们已经承受了太多。”方克勤说道。

 朱亮祖摇了摇头,说道:“方知府,这是为了战争的胜利,我们没有选择。”

 方克勤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朱亮祖说得有道理。但他心中依然充满了痛苦,他为百姓们的遭遇感到难过。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方克勤看着天空,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希望。他跪在地上,哭泣着向天求雨。

 “上天啊,请你怜悯这些百姓吧!让这场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方克勤大声说道。

 仿佛是听到了方克勤的祈祷,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如注,迅速地填满了河道。水位上涨,船只也能航行了。

 过了几天,临清城内外一片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平章韩政,身材高大,面容严肃,身披铠甲,眼神中透露出沉稳与果敢。他率领着部队,迈着坚定的步伐向临清进发。韩政心中明白,此次会师对于北伐大业至关重要,他必须全力以赴。

 都督副使孙兴祖同样英姿飒爽,他骑在战马上,目光锐利地望着前方。他的部队紧随其后,士气高昂。孙兴祖深知此次任务的重大意义,他决心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百姓的安宁而战。

 当韩政和孙兴祖的部队抵达临清时,大将军徐达早已在那里等候。徐达身姿挺拔,威严的面容上透露出坚毅的神色。他的身后,是整齐排列的骑兵、步兵和水军,旌旗飘扬,战鼓震天。

 徐达看着韩政和孙兴祖,微微点头,眼神中充满了赞赏。“二位将军辛苦了,此次会师,必将为北伐增添强大的力量。”徐达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韩政和孙兴祖连忙下马,单膝跪地,抱拳行礼。“末将参见大将军,愿为北伐大业效犬马之劳。”他们的声音坚定而洪亮。

 徐达扶起他们,说道:“如今局势紧迫,我们必须迅速行动。韩政将军,你镇守东昌,同时一并镇守安抚临清。”

 韩政郑重地领命:“末将定不辱使命,坚守东昌和临清,为大军提供稳定的后方。”

 随后,徐达率领着骑兵、步兵以及水军向北进发。大军行进在广袤的大地上,扬起阵阵尘土。士兵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战斗的渴望。

 徐达骑在战马上,不断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思考着下一步的战略。他知道,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不久,大军来到德州。常遇春、张兴祖以及指挥高显、毛让、程华等人都率部队前来会师。常遇春身材魁梧,勇猛无比,他的眼神中燃烧着战斗的火焰。张兴祖则沉稳冷静,他的目光中透露出睿智与果敢。高显、毛让、程华等人也都是英勇善战的将领,他们的到来为大军增添了强大的力量。

 徐达看着这些将领和他们的部队,心中充满了信心。“诸位将军,我们即将迎来一场关键的战斗。大家要齐心协力,为了国家的统一而战。”徐达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激励着每一位士兵。

 几天后,徐达等人率领大军来到长芦。长芦的无朝守将左佥院得知明军到来,心中充满了恐惧。他看着城外浩浩荡荡的明军,知道自己无法抵挡,于是选择了逃走。

 徐达看着逃跑的左佥院,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费子贤,你镇守长芦。”徐达命令道。

 费子贤领命而去,他带领着部队迅速进入长芦,开始布置防御。

 接着,徐达分兵几路来青州。大军行进在途中,来到直洁。这里河流纵横,给行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士兵们发现了敌军的海船七艘,徐达立刻下令将这些海船俘获。“利用这些海船,建造浮桥,用以接部队过河。”徐达果断地说道。

 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齐心协力,将海船连接起来,建造了一座坚固的浮桥。骑兵、步兵沿着陆上的公路前进,常遇春、张兴

祖各自率领一部分水兵,沿着河从东向西进军。

 元朝丞相也速等守备海口,闻听明军到来的消息后,心中惊恐万分。他们知道明军的强大,不敢与之对抗,于是望风崩溃奔逃。

 消息传到元朝京城,顿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又过了几天,河西务的战场上,气氛紧张而凝重。

 大将军徐达身着闪亮的铠甲,头盔上的红缨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

 此时,元朝平章淹普达朵儿只进巴率领着敌军严阵以待。淹普达朵儿只进巴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眼神中透露出凶狠的气息。他的身边,是一群同样凶悍的元军士兵,他们手持武器,准备与明军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