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自定国号后,野心勃勃,欲称霸天下。他派人联合张士诚一同进犯朱元璋,一时间,建康城中人心惶惶。
陈友谅站在江州的城楼上,望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身穿华丽的铠甲,头戴金盔,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和无尽的野心。他的身后,旌旗飘扬,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昂,仿佛胜利已经在握。
陈友谅心中盘算着,朱元璋虽然势力不小,但在他陈友谅的大军面前,也必将不堪一击。他相信,只要联合张士诚,定能一举击败朱元璋,成就自己的霸业。
然而,张士诚却并非如陈友谅所愿。张士诚坐在自己的宫殿中,眉头紧锁。他身材矮小,面容猥琐,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和犹豫。他深知陈友谅的野心,但又担心自己卷入这场战争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张士诚心中暗自思量:“陈友谅此人野心极大,若与他联合,虽能一时得利,但日后恐被其吞并。况且,朱元璋也并非易与之辈,这场战争胜负难料。”于是,张士诚决定按兵不动,不敢策应陈友谅的行动。
陈友谅得知张士诚的态度后,心中大怒。他骂道:“张士诚这个懦夫,竟敢违背我的意愿。等我击败朱元璋,定要让他好看。”但陈友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进攻朱元璋的计划。他率领着大军,从江州领兵东下,浩浩荡荡地向建康城进发。
建康城中,一片混乱。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士兵们也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有人献计或者献城投降,或者占据钟山那里有帝王之气,或者决一死战,打不赢,再走不晚。朱元璋坐在宫殿中,面色凝重,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
朱元璋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坚定。他身穿朴素的长袍,腰间佩着一把宝剑。他看着面前的群臣,心中暗自思量:“这些建议都不可取。投降是懦夫的行为,占据钟山也只是逃避现实。决一死战虽然勇敢,但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只会让士兵们白白送死。”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刘基身上。刘基站在群臣之中,身形消瘦却如青松般挺拔,面容清癯却散发着一种沉稳的气质。他的眼神深邃而睿智,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朱元璋心中一动,他知道,这位智者一定有更好的计策来应对当前的危机。
朱元璋召刘基入内室问计策。刘基缓缓地走进内室,他的步伐沉稳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深思熟虑。内室中,气氛凝重,朱元璋急切地问道:“先生可有良策?”
刘基微微眯起眼睛,沉默了片刻。他的眼神在这片刻间仿佛穿越了时空,思考着各种可能的局面。然后,他缓缓开口道:“先杀掉建议投降和逃奔钟山的人,乃便能打败敌军!”
朱元璋心中一震,他看着刘基,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期待。他问道:“先生为何如此说?”
刘基微微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朱元璋。他说道:“主公,这些人胆小如鼠,他们的建议只会扰乱军心。如今敌军压境,我们正需要上下一心,共同抗敌。如果不杀他们,士兵们会以为我们没有决心抵抗敌军,从而失去斗志。一旦军心涣散,我们又如何能抵挡陈友谅的大军呢?”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那些建议投降和逃奔钟山的人,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恐惧和犹豫。他知道,刘基说得有道理。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军心必将动摇。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极是。那先生还有何计策?”
刘基微微闭上眼睛,仿佛在脑海中勾勒着战争的画面。片刻后,他睁开眼睛,说道:“主公,天理之道有时后发制取胜。我军队以逸待劳,何必担心不打胜仗呢。不如倾尽府库,开通至诚,用以稳固人心,同时埋伏兵伺机攻打敌军。凭借气势取胜,以成就帝王之业。在此一举。”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心中越发坚决。他知道,刘基的计策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他说道:“先生之策,甚合我意。但我还有一些疑虑。倾尽府库,若战事不利,我们又将如何?”
刘基微微一笑,说道:“主公,此战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倾尽府库,虽然有一定风险,但却能让士兵们感受到我们的决心和诚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奋勇杀敌,为我们赢得胜利。而且,我们并非没有胜算。陈友谅虽然兵强马壮,但他骄傲自大,必然会有破绽。我们以逸待劳,伺机出击,定能击败他。”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有理。但埋伏兵一事,又该如何安排?”
刘基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上的几个位置说道:“主公,我们可以在这里、这里和这里埋伏兵马。等陈友谅的军队进入我们的包围圈,我们便可以一举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朱元璋看着地图,心中暗暗佩服刘基的智谋。他说道:“先生之策,妙极。但我们如何才能让陈友谅进入我们的埋伏圈呢?”
刘基微微一笑,说道:“主公,我们可以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关系,诱使他进入我们的圈套。康茂才可以写信给陈友谅,假装约定投降做为内应,招引他快来。我们再在江东桥设下陷阱,等陈友谅到来时,给他一个沉重的打击。”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心中大喜。他说道:“先生之策,果然高明。但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基说道:“主公,此战关系重大,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在埋伏兵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城防,防止陈友谅的军队攻城。同时,我们要密切关注敌军的动向,随时调整我们的战略。”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极是。我会吩咐下去,让众人各司其职,做好准备。”
刘基说道:“主公,此战我们必须有必胜的信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败陈友谅,成就帝王之业。”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心中越发坚决。他知道,刘基的计策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就在朱元璋和刘基商议计策的时候,有人献计先收复太平,以来牵制敌军。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不可以。太平是我们建的城墙堡垒濠錾深而坚固,假如敌军从陆地前来攻城,一定不能攻破,他们却用巨船登上城墙,被敌军攻陷,现在我们前去攻打太平,仓猝之间难于攻取。敌军的水师是我军的十倍,我们停兵在这样坚固的城池之下,进攻不能进取,退兵没有后援,一定会失去根据地啊。”
又有人劝朱元璋亲自率兵进攻敌军。朱元璋再次摇头,说道:“也不可。敌军知道我出战,用小股军队来牵制我军,我想要与他们决战,他们一定避而不战,率水军顺流而下,直抵建康,只要半天就可到达。我们陆路骑马急奔回去,百里迎战,是兵法的大忌,这些都不是好的计策呀。”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些计策都不可行。他必须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才能击败陈友谅的大军。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想到了一个计策。他派胡大海率兵直捣广信(今江西上饶市)牵制敌军后方,又召见指挥康茂才对他说:“我有事要交给你办,你能办吗?”康茂才恭敬地说道:“遵听你的命令。”朱元璋说道:“你和陈友谅喜好交游。现在陈友谅前来进犯,我想让他们快些来,这事儿非你不可。你现在写一封信,派人送给陈友谅,假装约定投降做为内应,招引他们快来,欺哄告诉他们城中虚实,让他们分兵三路,以便削弱敌军力量。”康茂才说道:“是,我家里有一位老看门人,过去曾经服侍过陈友谅,派他把书信送给陈友谅,陈友谅一定会相信,不能产生怀疑。”朱元璋把这个计谋告诉了李长善。李长善皱着眉头说道:“正担心敌军进犯,为什么还要引诱敌兵前来呢?”朱元璋说道:“如果晚些时候敌军就会联合起来进犯,对我们危害更大,那时候怎么能阻挡得了呢?现在首先击败这股敌军,那么东面的敌军自然闻风丧胆。”李善长说道:“好啊!”
康茂才于是命令看门的人乘坐一艘小船,径行前往陈友谅的军营。看门的人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身材佝偻,面容沧桑,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完成任务。
小船在江面上缓缓行驶,老人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不安。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任务,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力而为。终于,小船到达了陈友谅的军营。
陈友谅得到了书信特别高兴,他迫不及待地问道:“康公现在什么地方?”看门人恭敬地说道:“见他现正把守江东桥。”陈友谅又问:“桥是什么样的?”看门答道:“是木桥。”陈友谅大喜,与看门人一起喝酒吃饭。送他返回时,对他说:“回去告诉康公,我到了就喊‘老康’作为信号。”看门人应诺。回营后告诉朱元璋,朱元璋高兴地说:“敌人已经落入我的圈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