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焉在 作品

第二十章:刘基来了

又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大地一片肃杀之气。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一场重要的人才招揽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朱元璋坐在营帐之中,眼神中透露出对人才的渴望。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之中,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只有拥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自己的大业。

胡大海站在朱元璋的面前,身姿挺拔如松,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他的脸上充满了自信,那是一种历经无数战斗与艰难抉择后沉淀下来的笃定。他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恭敬地望向朱元璋。

“主公,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皆是贤达之士,他们的才华和能力在当地广为人知。”胡大海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微微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回忆着关于这四人的种种传闻与事迹,接着说道,“刘基,此人自幼聪明过人,天文、兵法、性理等书过目即可领悟其中精要。他曾以精通《春秋》考中进士,在高安县县丞任上,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虽然后来因元朝政局大乱而辞职,但他的才华与智慧却从未被埋没。他对时局有着深刻的洞察,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提出的建议往往切中要害。”

胡大海微微侧过身,似乎在脑海中勾勒着刘基的形象,继续说道:“宋濂,那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儒。他的学问渊博,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都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寓意深刻,能给人以启迪。他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在当地备受敬重。他的存在,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胡大海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敬佩,接着说道:“章溢,此人有着非凡的治理才能。他善于观察民情,了解百姓的需求,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百姓谋福利。他的领导能力也非常出色,能够团结众人,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他的智慧和勇气,将为我们的大业增添强大的动力。”

胡大海最后提到叶琛,语气中充满了期待:“叶琛,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人沉稳,处事果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识。他对军事战略有着独特的理解,能够在战争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建议。他的忠诚和勇敢,将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坚实后盾。”

胡大海再次面向朱元璋,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主公,这四人的才华和能力在当地广为人知。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为主公的大业做出重要的贡献。他们的加入,将如虎添翼,让我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朱元璋微微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心。他微微抬起手,示意胡大海继续说下去。

胡大海心中一喜,他知道主公对他的建议非常重视。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主公,如今时局动荡,我们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来辅佐我们。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将为我们制定战略、治理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应该尽快派人前去招请他们,让他们来到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大业贡献力量。”

朱元璋沉思片刻,然后说道:“胡将军所言极是。我也听闻过这四人的名声,他们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你立刻派人带着信函、钱币前去招请他们,务必让他们来到我的身边。”

胡大海连忙应道:“末将遵命!主公放心,我一定挑选最得力的人手,带着主公的诚意和期望,前去招请这四位贤达之士。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主公的求贤若渴之心,前来投奔我们。”

朱元璋微微颔首,说道:“好,此事就交给你去办。我期待着他们的到来,相信他们的加入将为我们的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胡大海再次躬身行礼,然后转身离去,准备着手安排招请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的事宜。他知道,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关系到主公的大业能否顺利推进。他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任务的成功完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胡大海精心挑选了一些精明能干、忠诚可靠的士兵,让他们带着朱元璋的信函和钱币,踏上了招请刘基等人的征程。这些士兵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深知自己的任务艰巨,但他们也充满了信心和决心。他们相信,只要他们能够传达主公的诚意和期望,就一定能够打动刘基等人,让他们来到主公的身边。

与此同时,李文忠也举荐了儒士王祎、许元、黄天赐。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立刻下令将这些人也一并招请过来。

在这个寒冷的十二月,一场人才招揽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士兵们穿梭在各个城市之间,寻找着那些贤达之士的踪迹。他们带着朱元璋的诚意和期望,希望能够将这些人才招揽到朱元璋的身边。

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接到朱元璋的招请后,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深知,朱元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招揽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刘基站在自己的书房之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他看着手中的朱元璋的信函,心中暗自思索着。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发生改变。

刘基自幼聪明过人,凡是天文、兵法、性理等书过目一遍即可透彻领悟书中精要。他的才华和智慧在当地广为人知,许多人都对他敬佩不已。

在元至正初年,刘基以精通《春秋》考中进士,被授予高安县县丞。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然而,元朝政局大乱,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呈上弹劾自己,请求辞职的状子,而去。

离开官场后,刘基安身绍兴。他游览西湖时,见西北方向升起奇异的彩云。各位同游的人都认为是喜庆之云,要分韵赋诗。刘基却独自一人,纵酒狂饮,不顾忌他人。

“这是天子之气。十年后当出现在金陵,我应当辅佐他。”刘基自言自语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当时杭州还是繁盛时期,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看似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不安。天下纷乱,战火随时可能蔓延至此,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忧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基的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很惊惧,认为刘基是个狂人。他们无法理解刘基的想法和行为,觉得他的言语过于大胆和狂妄。在他们看来,刘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文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不相信刘基有能力改变这个乱世,更不相信他的预言会成真。

然而,没有了解刘基的人当中,只有西蜀赵无泽感到惊异。赵无泽是一个游历四方的智者,他见识广博,眼光独到。当他听到刘基的言论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他仔细观察刘基的言行举止,发现刘基绝非一般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

赵无泽认为刘基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他想起了诸葛亮在乱世中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他觉得刘基也有着同样的才华和智慧,能够在这个乱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决定结识刘基,了解他的想法和计划。

在一次聚会上,客人中也有人对刘基说:“现在天下纷乱,以您的才略,拿下括苍,收并金华,明、越之地可写信而定,从而以江为界镇守,这是勾践成就的事业啊,舍弃这些不做,想悠然自得呀?”

刘基微微一笑,他的笑容中充满了自信和从容。他看着说话的人,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他缓缓说道:“你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你并不了解我的志向和追求。我平生最恨方国珍、张士诚之流所作所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互相争斗,不顾百姓的死活。我若用你的计谋,那与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刘基微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而且,天意将有所归属。这个乱世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一定会有一位明主出现,结束这一切的混乱。我相信,这个人很快就会出现。我们只需暂且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

说话的人听了刘基的话,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不明白刘基为什么如此自信,为什么相信天意会有所归属。他问道:“你凭什么认为天意会有所归属?你又如何知道这个人会出现呢?”

刘基微微一笑,说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天意的体现。如今,元朝统治腐败,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相信,在这个时代中,一定会有一位明主出现,他将带领人民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刘基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刘基的言论和行为,思考这个乱世的未来。有些人开始对刘基产生了敬佩之情,他们觉得刘基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胸怀,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恰逢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刘基于是指着乾象历对亲朋们说:“这是天意所授,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

不久,总制官孙炎受朱元璋之命派人前来聘请。刘基立刻决定前去金陵,陈述自己对时务的看法十八条。

刘基带着自己的行李,踏上了前往金陵的征程。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一定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