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就是街道的尽头,再往前走,就出小镇了,两人开始往回走。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镇上并没有餐馆,只找到两家面馆和几个卖小吃的摊位。
两人没有办法,只得去了一家面馆,下了两碗面条。
面条吃完后,苏臣看向面馆老板,开口问道:
“镇里怎么没有餐馆,顾客要是想吃桌饭怎么办。”
老板笑了笑,开口道:
“两个月前,我就是开餐馆的,虽然镇里的人口较多,但大部分都是本地人。
小镇的人都比较传统,一般情况下都在家里吃饭,很少外出。
近一年来,来小镇的外地人多了一些,有来游玩的,也有过来做生意的。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开餐馆应该能挣到钱,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南湾虽然是个古镇,但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并不多,来这里游玩的人基本上都是周边的人。
古镇就这么大,要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将大街小巷逛了个遍,游客们最多是买点东西,就离开了。
来这里做生意的人,基本上都是进点货就回去,停留的时间也不长,即使要吃点东西,一碗面条就能打发,没有必须下馆子。
来南湾镇的生意人不是很多,但南湾镇外出的人却不少,一些人将本地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外面销售,效果还是不错的。
渐渐的南湾镇便出现这种现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本地销售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运往外地,这也就导致本地小商品生产特别活跃。
正因为如此,餐馆开业后,一直是惨淡经营。
实在没有办法,我才将餐馆改成面馆,反而还有点生意,养活一家人是没有问题的。”
苏臣点了点头,觉得面馆老板分析得有理,在他看来,出现这种情况也只是暂时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将逐步活跃起来,南湾镇的现状将很快发生改变,到时候这里的餐饮和住宿一定会红火起来。
这时苏臣想起了一件事情,开口道:
“南湾镇有一家制作雨伞的,非常出名,他们在什么地方?”
“你是说贺记雨伞吧,他们家从清朝就开始制作的雨伞,制作出来的雨伞质量非常好,再大的风也吹不坏,就是价格有点贵。
如果要是去他家买雨伞,可以沿着街道往前走,大约走一百米左右,靠左边有一个小巷子,你们沿着巷子走到底就到了。”
“好的,谢谢老板。”苏臣向老板道谢,随即离开面馆。
向前不远处,街道左边出现一条小巷,这应该就是面馆老板所说的贺记雨伞所在巷子。
两人随即进入小巷,小巷两边有不少生产工艺品和玩具的作坊,从情况上来看,这里都是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所以能传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很快,两人到了巷子尽头,就看一个非常大的老宅子,在其大门楼上,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贺记雨伞”四个大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