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提出的两个顾虑相当切合实际,属于人之常情。
“第一个问题我想不需要我回答了吧,二位心里都有数。外部环境在那摆着,国家实际上也很着急。至于第二个问题,你们看看这个。”
说着,陈平江将早就准备好的两份文件递给了彭小波和何光辉。
彭小波接过来扫了一眼,《关于国产火箭的可行性报告》。
匆匆看了两眼后,彭小波就觉得陈平江这是有备而来,显然为了商业航天项目早就做足了功课。
这份报告大约小二十页的样子,内容详实,现在不是仓促之间就能拿出来的。
“这是我半年前委托商业咨询公司做的可行性报告。对方公司在长三角珠三角调研了半年,结论是除了火箭发动机外,社会上的各类配套都没有问题,说到底还是我们国家有非常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
拿到这份报告的时候,陈平江也很振奋。
东大的全产业链属实有点牛逼!
当然了,这份报告并不是用来说服彭小波两人的,主要还是拿给领导们看的。
“陈董,在您心里,商业火箭应该用哪种路线?”何光辉问。
陈平江微微一笑,对方问的是每个火箭人和火箭公司都要考虑的问题,典型的“固液”之争。
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简单,无需复杂的内部结构,因此研发成本较低,造价通常是液体火箭的1/10到1/20,但固体燃料推进剂效率低,成本很高。
液体火箭却是相反的原理,作为推进剂的液氧煤油或液氧甲烷,不仅便宜,而且供应稳定。但其火箭发动机结构复杂,需要精密的控制系统和复杂的燃料槽,研发和维护成本较高。
所以事实上,固态火箭适用于短程导弹、小型卫星发射、应急发射等场景,因其结构简单、发射便捷、推力大而受到青睐。而液体火箭适用于大型运载火箭、深空探测等需要长时间工作和推力调节的任务,因其比冲高、工作时间长而更适合这些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spacex、蓝色起源等企业都采用了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
另外,固体火箭内部结构简单,燃料贵,但每次发射都能烧完燃料,因此回收火箭变的没有意义。液体火箭燃料便宜,火箭本身贵,才有回收的意义。
这并不意味着固定火箭就没人做了。
事实上,国内后来如春笋般涌现出来的火箭公司,大多采用“由固到液、由小到大、固液并举”的方针。
这其中也有他们的无奈,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的开发周期长,国内的大环境决定了没有资本愿意接受长期的亏损和投入。
国内的创业公司有哪一个ceo敢说可以拍两个亿美金在桌上,来干液体火箭?
一个也没有!
但这些对陈平江来说都不是问题,他有的是钱。
航天作为国防军工的涉密领域,在世界各国都受严格的政策管制,民营航天只能获得人民币基金的投资。而人民币基金同样受a股上市规则的影响,对企业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有一定要求。
因此,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来讲,中国民营航天只能带着较少的资金启航。
只是陈平江的对手不是国内的那些火箭公司,而是马部长的spacex。
“自然是两条腿走路,液体火箭一开始就要研发,固体火箭也要做,通过固定火箭的发射来练手,积累一些发射经验,至少在一些关键技术的验证上,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差别不大。从火箭设计,到转入生产制造阶段,再到进场发射,这些经验不管是液体火箭还是固体火箭都是相通的。这些相信二位比我这个行外人更了解。”陈平江几乎没有多做思考,就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