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的神妙之处也让纣王意识到了一点,如果说殷商国运乃是护国之盾,那么此《封神演义》很可能就是此前所求的破敌之矛。
而想要激发《封神演义》的更多神妙之处,一则是积蓄国运,二则便是增强自己对国运的掌控,三则...纣王默默的看向了《封神演义》的最后一页的神像图形之上...
眼下之重,还是要搞清楚这“神像图形”究竟是因何出现,这所谓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同那“药师道人”之间,究竟又有怎样的关联?
虽然还有种种疑惑,但好处纣王也是实打实的感受到了。
“宝光道人。”
纣王心中忽然就出现了这个名号,下意识就起身站在了舆图之前,目光锁定在了北海城。
不知轰杀此贼道,是否能窥见一二机缘。
纣王一时心猿意马,甚至都想快马加班,亲自往北海一行,斩下此道首级,来验证一番。
奈何身为一国之君,为了国政安稳,尤其是此大劫之际,擅自外出乃是大忌。而且离了朝歌王宫,虽在殷商境内,但国运护身之效也会大打折扣。
眼下局势难得,可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导致满盘皆输。
况且北海有闻太师与黄飞虎在,那宝光道人终究难逃一死,也不急于这一时。
......
虽殷商之时,还未曾有“温故而知新”之言,但已有其理。
加之纣王新得灵宝认主,心中正是欢喜之际,便又忍不住翻瞧其中内容...上次因为云中子来朝,纣王所看正是“第五回,云中子进剑除妖”,今日再翻时,也正是此章回。
纣王也不挑,随缘就往下看。
起初纣王对此一章,也无甚在意之处,书中言说,云中子献了木剑,让纣王挂在分宫楼,曰三日内自有应验。
要说这云中子的道行果真了得,当日才挂上的剑,便直接见了成效。
话说那“纣王”去了寿仙宫,不见妲己接见,问时才知苏妲己沾染了暴疾,人事昏沉,卧榻不起。
书中“纣王”见那苏妲己面似金枝,唇如白纸,昏昏惨惨,气息微茫,恹恹若绝...一副要死的模样,当然不知是云中子的宝剑起了效果。
再加上苏妲己还有巧言蛊惑,言说是早晨送驾临轩,午时远迎大王,却在分宫楼前候驾时,猛抬头见一宝剑高悬,不觉惊出一身冷汗,故而得了危症。
也怪“纣王”已经被迷了心智,早无了往日英明,再一个他的心思也都吊在这苏美人的身上...否则见此异象,怎能想不到这苏美人便是隐匿于后宫之中的妖物?
可惜他一见苏妲己奄奄一息,二又听苏妲己蛊惑之言,竟然是将云中子进献之木剑焚之于火...木剑既焚,妖光复长。
然则今日再看此段,纣王却被本章回最后一言吊住了双目——,书中言曰:“看官,纣王不焚此宝剑,还是商家天下。只因焚了此剑,妖气绵固深宫,把纣王缠得颠倒错乱,荒废朝政,人离天怨,白白将天下失于西伯。此也是天意合该如此。”
前番看过,纣王也未曾细想,可今日再品,却察觉出了几分不同寻常。
“什么叫纣王不焚此宝剑,还是商家天下?”
然后再往前翻瞧,还有“倘若是镇压的这妖怪死了,可不保得成汤天下”此等言语。
难道说这“许仲琳”,认为“成汤当灭,周武当兴”,并非是绝对的定数?可偏偏最后还有一句“天意合该如此”,却叫纣王一时分不清其间因果。
还有那“看官”二字,这是说与谁言听?
念及此处,纣王将书合上,双手稍按颞区,心说:“或许那‘纣王’是否焚烧木剑,乃是变数...而此处之变,则会影响到最终商周胜负之定。”
但纣王心里也清楚,即便是书中之“纣王”没有焚烧木剑,且顺利镇杀的九尾妖狐...也一定会有别的变数再出现,而后将结局引至“周武代商”的定数之上。
就好似现在的自己,绝不可能因为自己躲过了“女娲宫”进香,化解了九尾狐俯身苏妲己入宫之事,就觉高枕无忧。
一旦有所懈怠,露出破绽,那些高高在上之圣尊,岂能放过良机?
但不论如何,这一句书也之言,还是增强了纣王一些信心,便是那《封神演义》之中的“纣王”都有数次机会,能够拨乱反正,保住成汤天下...难道自己还不如他?
多想无益,不过自寻烦恼,纣王暂且放下此念,与其纠结不见缥缈未知的未来,倒不如想想如何能够增强国运,这才是殷商之根基。
国运啊,国运!
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败坏起来也简单,可想要增强...那可就绝非动动口舌就能完成的。
尤其是如今的殷商,君主圣德,臣子忠廉,政令清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增强国运,就更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