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启程回杭州,李恪都没能和李承乾私下见面一次。
晋阳公主也察觉到了不对劲,不过,一样也吃了李承乾的闭门羹。准确来说,李承乾是哪个公主的面都没见。
“兄长,你说大兄怎么了?”兕子皱着眉头道,“大兄以前不是这样的?”
“不知道。”李恪摇摇头,以前长安的水虽然浑,但通过萧瑀的信,李恪还是能看得清一些东西。但现在,长安水已经浑得萧瑀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反正萧瑀正告李恪,没有朝廷的诏书,就不要回长安。尤其是,不要自己上书希望回长安。
萧瑀有种感觉,两三年内,长安极有可能有一次大变故。
就是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大变故了。
不过,在回到杭州后,李恪才发现自己也碰上麻烦了。
麻烦也不是很大,就是银钱价值高,但民间认可度不高,目前杭州这边主流通行还是铜钱。本来也没什么大事,但是,随着李恪这里商业越来越发达,人们就发现,问题来了。
问题就是,不管是银钱还是铜钱,都有个重量问题。中小规模交易还好,大规模交易用银钱,那重量也很惊人。尤其是,李恪将大量银钱都运到了长安,留在江南八州的并不多。
一贯铜钱的重量是六斤多,而现在江南八州的交易规模是,三千贯以下是小规模,三千贯到一万贯是中规模,上了万贯都是大规模。
现在来江南做生意的人都在头疼一个问题,不管是银钱还是铜钱,携带都不方便。而且这种大规模钱财随身走,安全性也是个大问题。至于绢帛……江南八州已经被李恪搞成了丝绸生产重地,本地绢帛大量外销,压根就没有货币功能了。
李恪看着杨虞送来的这份公文,捶了下脑袋,难怪当初学历史,说四川商业发达,从而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纸币。现在看来,自己将杭州一带搞得商业发达,也要催生出纸币了。
真的是躲不开的规律。
商人需要大量钱财行商→金属货币重→商人需要携带方便且价值较高的货币→商人开始使用信用条据来暂时代替货币职能→纸币。
李恪意识到,这事必须由官府牵头,尤其是李恪在江南八州的口碑极好。
此时的大唐,虽然已经有了各种商会组织,商会内部为了让商人行商方便,也会印制一些特殊的票据,商人凭借票据在商会存钱取钱,解决钱财携带不便的问题。但问题在于,各个商会间的票据不统一,也互不认同。还有就是,大部分商会都是都是小范围组织,商会的据点分布并不多。
看来,钱庄必须要开了。不开的话,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受极大的限制。而且,李恪相信,就凭自己的口碑,绝对能吸引大量商人存款。这样的话,可以吸纳民间的大量金属货币,再以此进行借贷,正好可以扫荡那些高利贷,尤其是寺庙的香积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