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贞观十七年的夏天。
“大王,江南八州的夏收情况已经整理成册了,您需不需要过目?”杨虞拿着一本厚厚的册子过来道。
“说说大概情况吧。”李恪边批阅公文边随口道。
“目前江南八州已经耕地有六百七十二万亩,其中棉田十八万亩,麻田三万亩,桑田七千亩,其余皆为稻田。此次夏收,扣除开支,粮食入库二百四十六万石,棉花入库三十六万石,绢帛四万匹,麻布三万匹。”
听了杨虞的回答,李恪有点不可置信地抬头道:“粮食入库有这么多?”
杨虞点头道:“是的,大王。”
“是扣除了租庸调的?”李恪还是有点不可置信。
“殿下,这是已经扣除了上缴朝廷的租庸调,军队的粮食消耗,八州官员的俸禄发放后的数字了。”杨虞道。
“本王麾下现在可是有步军接近两万,水军一万,粮食还能有两百多万石的结余?”李恪还是不敢相信。
杨虞很无语,我的大王,你忘了吗,你发饷基本都不怎么发粮食啊,基本是能用铜钱解决,就不发粮帛。
不相信自己还能留这么多的李恪将账册拿过来,粗粗翻阅了一番后一脸呆滞道:“还真的有这么多!”然后李恪抓狂了,“本王好像没有可以长久存粮的大粮仓啊!”
杨虞毫不犹豫地泼冷水道:“大王,江南八州的粮仓目前可以储粮四百万石,但能储粮一年以上的粮仓,储粮加起来不过才五十万石而已。”
李恪做梦都没想到,今年粮食生产会来个大爆发。要知道,江南八州这些地,一大半都是刚开垦出来的生地。而且,江南多红壤,土地肥力也差。李恪估计,应该要到贞观二十年以后,江南八州的粮食产量才会开始爆发。
结果,提前三年了。提前三年的结果是,李恪压根就没有足够多可以长期储粮的仓库。
杨虞却很是清楚原因。
首先,李恪重视水利,基本上开垦出来的土地都能保证灌溉;其次,李恪很重视施肥,每一个屯营都有专门的堆肥田,人畜粪便和枯枝落叶都是堆肥田的原料来源;最后,李恪还重视海外肥料的引进,比如一些海岛上的鸟粪石。
只是,杨虞也没想到粮食产量会爆的这么猛。
现在麻烦来了,能够长期储粮的大粮仓,不够。
可偏偏能够长时间储粮的大粮仓,建造速度和需要的时间那都是相当感人。
“大舅兄,咋办?”李恪真的麻爪了。
“大王,上书朝廷吧,就说江南产粮颇丰,要不要额外调运一批送抵洛阳。”杨虞道。
洛阳有好几个大粮仓,是大唐重要的粮食中转地。
“上书吧,不然,这些稻子要是发霉了,那是真的要天打雷劈的。”李恪赶紧一边写奏章一边道。
写好了奏章,李恪一封,交给杨虞:“八百里加急,如果有千里加急就更好!”
杨虞脸皮子抽了抽,千里加急,妹夫你是真敢想。
……
十二天后,长安,太极殿。
看着一脸欣喜的李世民,殿里的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