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食人者

 各方军情如雪片般往来。

 沈放再次陷入了与当时第一批流民涌入井陉道一样的囧况,一个人面对多条战线同时作战订下作战命令,难免决策失误。

 是时候建立一个西军的作战决策机构了。

 但是矛盾随之而来,武将多数分镇各地,直接参与作战去了,哪里去找参谋?

 春秋战国,两汉三国,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哪个朝代都有留名青史的谋士。

 可是到了赵宋,除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之外,估计没人敢说自己是个谋士。就算是赵普,他最大的功绩怕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赵匡胤与赵普所为有其历史原因,但天下未安,契丹强虏环视,竟然就……挥刀自宫。

 也不能说大宋没有谋士,老谋深算之士倒数不胜数,不过力气都花在官斗上去了。

 操蛋了!

 沈放兜兜转转想半天才发现,赵宋有识之士不屑于进入军队,能治军之人哪怕进修了也不受待见,直接就是死循环。

 而让李若水、李会等人参与作战决策是万万不可之事,赵宋的殷鉴就在眼前,由文官决策还不如不决策。

 再将帐下伍有才、李乃雄、黄胜等人挨个点名,竟然都是一堆武夫,临阵策略不能说没有,但想让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点难。

 沈放无从下手,只能将军事决策的事放一放,先解决民生问题。

 汤阴等地迁徙来的百姓急需安置,沈放请李若水、李邈二人出马。

 李若水二人虽然军事上无所建树,但是民政上却是一把好手。

 他们从迁徙队伍中挑出曾经的各州县官吏,在土门关、小作口寨,以及此前不及开发的王家谷寨、甘泉寨等小寨建立了一个个居民定居点和基层官僚系统。

 好比甘泉寨,深藏在太行山深处。以西,翻过几座走兽难越的断层山,孟县谷地便遥遥在望。

 开发甘泉以西几座大山山谷的新涌道,将开僻一条井陉道以外,勾连孟县、甘泉、王家谷、小作口,直达井陉道的新通道。

 这对于稳固沈放设想中的太行山根据地效用极大。

 明代大儒朱升凭一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就了朱元璋的大明王朝,也成就了他自己。

 沈放很重视以史为鉴,其中朱升的“高筑墙”之策便是当前西军扎根于此最好的选择。

 有了太行山如此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天然屏障,西军才能在山西平定军谷地和真定平原两个抓手上与金军死磕。

 唯一遗憾的是两处利于屯垦的谷地和平原都在交战点上。

 要想养活如此之多的军队和百姓,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始终是个巨大的隐患。

 有失必有得。

 随迁徙大军返回真定,途经邢州时,沈放意外了解到,邢州西部山区竟然隐藏着一个荒废了的冶铁务。

 有冶铁务附近必然有铁矿,沈放当即寻到了曾经的冶铁矿工老孙头,探明了矿洞位置后,将他一家人打包带回了真定。

 回到真定后,沈放当即派出杨六与沈宋,领着斥候小队翻越井陉道以南的封龙山,赞皇境内的赞皇山,探察出一条通达邢州綦江冶铁务的山道。

 当初他讥讽赵邦杰用蚂蚁搬家的方式运粮,真是报应不爽啊!

 自己现在也要采用蚂蚁搬家的手段运铁矿石了。

 好在现在井陉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庞大体量的流民在这块净土上安家落户,劫后余生之人并没有太多奢望。

 能吃上口热粥,有片遮檐瓦,不至于风餐露宿,他们就很知足了。

 百姓其实非常实在,那些所谓的“你挖我田坎我砍你屋后树”的邻里冲突,在大灾大难面前显得微乎其微。

 面对如此多的困扰,沈放暗自给自己下了两道死命令。

 往后想接待流民,必先建好招待所。

 想招揽多谋善断之人,先开好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