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清朝时期,颁发廷谕按照公文的急迫程度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
其中最低一等乃是“马上飞递”,这种情况下,负责传递公文的驿卒需要日夜兼程,每日行进三百里路程;稍微紧迫一些的则是“紧急”级别,此时驿卒们就得快马加鞭,日行四五百里方可;而最为急切的当属“六百里加紧”,这意味着驿卒和马匹都必须昼夜不停、全力以赴地疾驰,每日行程至少得超过六百里。
清廷的谕旨中写道:
秦省捻情益急,西捻由许州西上,并且占据灵宝,三门峡,义马,与马岱军联合,兹着左祖棠即赴陕甘,暂毋庸来京。
然而,面对这一道道十万火急的谕旨,左宗棠却表现得异常沉稳淡定,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不仅如此,他还不慌不忙地上呈了一道奏折给朝廷。
在这份奏折当中,左宗棠着重阐述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其一便是大力推行屯田政策,以此来确保充足的军粮供应,从而让军队不再有断炊之虞,民众也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其二则是强烈呼吁朝廷务必切实保障军饷的稳定来源,以防士兵们因为饥饿难耐而发生溃散甚至哗变骚乱之事。
恰在此时,风云际会之际,新任秦省巡抚乔松年亲率官军三十余个营,共计一万五千余人马,浩浩荡荡地进驻了黄河东岸的河津一带。他们安营扎寨,旌旗飘扬,营帐连绵数里,好不壮观。
而与他们隔岸相望、针锋相对的,则是雄踞黄河西岸的赫连城所统率的第二军。
其中包括于快三统领的第三师、孙保玉指挥的第八师以及于彦陆率领的第六师这三支声名赫赫的精锐之师。
这三支队伍军纪严明,装备精良,将士们个个身经百战,威风凛凛。
就这样,两军隔着滔滔黄河,互不相让,形成了紧张而又微妙的对峙局面。
每日清晨,晨曦微露之时,黄河西岸便传来阵阵喊杀声和操练声。
乔松年站在东岸高处,手持望远镜,极目远眺,只见对面革命军的军阵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士兵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严格的军阵训练。那场面之宏大,令乔松年心中不禁大为震撼。
他忍不住惊叹道:“想我清军各部,竟无一能及河对岸此支军队之精锐啊!”言语之中满是感慨和忧虑。
一旁的卜达闻听此言,微微点头附和道:“如今您总算是明白都兴阿大人为何会落败了吧?对方不仅拥有这般精锐之士,更兼善用各种精妙绝伦的战术和战略,实非我军所能抗衡啊!”
乔松年长叹一声,心有余悸地道:“幸得有这黄河天险阻隔其间,否则以我麾下这些兵士之力,恐怕难以抵挡住这群叛匪的凌厉攻势啊!”说罢,他缓缓放下手中望远镜,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