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呆在屋里,看着锻炉上的信息。
今天难得的无人打扰,让陈昊可以安心的思考机器人该如何设计。
经过和曹学强、陈一鸣等人的协商,地下钻井最终确定为1.3千米深。
根据曹学强说,总部的地质资料库中显示,在金宁市地下1.1千米处有一个活跃热源层,钻探到这里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地热,相对来说性价比最高。
陈一鸣已经开始安排人前往天澜苑打桩,曹学强也回到了科学院帮助研究新材料。
只剩下陈昊留在应急署,一边阅读资料一边思考机器人的设计方案。
这种专用的修理机器人,其实在黄金年代也能做到。只是性价比不高,多数时候还是靠人力罢了。
但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华国曾经发射的空间站上,就有受控的机械臂辅助修理,航天员可以站在机械臂上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大大增加了安全性和效率。
陈昊现在想做的机器人,是专门供地热竖井中维修使用的,其外形要小巧轻薄,耐高温高湿,同时还要有气动爬升系统。
2千米深的竖井,当然不可能用扶梯一直修下去。
就算不考虑钢铁的用量,光是地下高温高压高湿的环境,就不适宜人类在下面长期作业。
因此陈昊设想中的机器人,并不是爬下去的,而是“跳”下去的。
正常在外界跳楼,如果楼足够高的情况下,当空气阻力大到一定程度,空气阻力与地球的重力相等,人会处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向下坠落。(ps:不建议模仿)
但在竖井中,空气不流通,所以当物体跌落时,下方的空气会不断压缩,密度变大,减缓物体的下落时间。
所以竖井中的机器人下落,应该呈现匀减速状态。
甚至如果设计的好,机器人的表面积足够大,本身也足够轻薄的话,甚至可以短时间“悬停”在空气中,直到压缩的空气散去,才会继续下落。
基于此,陈昊在锻炉面板输入了自己的需求,得到了一个需要59万熔炼点解锁的选项。
把机器人相关的科技图纸都丢了进去,还剩7万点才能解锁。
陈昊也没再纠结,投入了7万点,解锁了机器人图纸。
“哎呦,小小的很可爱嘛!”
解锁的机器人看起来非常小巧,也就有一个台式风扇那么大。双足是滑轮结构,可以在竖井最上方的梯子上滑动。
滑动到梯子尽头之后,在朝深处跌落时,背后可以展开降落伞,帮助机器人减速。
双手类人手设计,后背有隐藏吸盘,可以吸在墙壁上进行工作。
底部装有数个空气泵,压缩空气后喷出,可以在竖井中反向上升。
一旦空气泵损坏,隐藏吸盘会转变为履带吸盘模式,慢慢爬上来。
因为体积小,所以相对耗电量少。4块高密度电池放在电源仓里,就可以支持机器人连续工作24小时,应对一般的维修工作足够了。
陈昊先画了一份图纸带在身上,然后来到后面的试制车间,开始制作模型机。
试制车间里有的是材料,唯一称得上“高科技”的就是机器人脑袋中的芯片模块。
陈昊怀疑这个模块也采用了某种高维通讯技术,要不然是无法隔着数千米的厚厚地层精确传递视频信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