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洪武二年,朱元璋于府、州、县皆立学校,但是虽有县学,但数量和规模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子需求,偏远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百姓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控制较强,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学术自由和文化繁荣?.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对单一,难以满足不同资质和兴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育体系的层次和类型不够丰富,不利于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朱雄英原本的打算是从科举开始改革,设立多学科,让朱廉负责各个学科的推广。
但是在科举八股取士这一政策上,朱元璋就定下了口,因为稳固皇权科举不能改革!
所以现在朱雄英只能退而求次先尽量让大明大部分的孩童上学堂,以后贯彻科举改革的想法了!
朱雄英沉默半晌抬起头说出自己以后的想法。
“孙儿之前了解到朱廉为理学大家,想让朱廉负责管理大明学院,在各个府县设立学堂,发扬理学的传承,最重要的孙儿想让大明的百姓也学习知识,在大明偏远穷困之地也设立学堂,尽量让咱大明的孩童从小就意识到学问的重要性!
朱元璋沉思了很久。
“可,但是他愿不愿意咱可不知道!老犟种了!”
朱雄英笑道。
“孙儿试试,若可行皇爷爷您就为孙儿下这最后一道旨!”
......
第二天一早朱雄英就来到了翰林院。
文学博士朱廉正整理为太孙侍讲侍读的事物。
朱雄英走进大殿。
“先生安好,学生朱雄英有礼了!”
朱廉抬起头。
“太孙殿下客气了,今日就准备学习课业?”
朱雄英施完礼抬起头来。
“先生今日学生有一理学之事不明,想与现在探讨下这理学问题”。
朱廉惊讶到,愣愣的看着朱雄英。
从楚王府第一次见面对太孙朱雄英的印象就很好,那日的一句“先生”竟然真延续到了现在。
太孙今年才九岁吧?竟然开口与我探讨理学?
朱廉沉声说道。
“太孙殿下,能与您共论理学,此乃臣之荣幸。”
朱雄英匆匆摇摇头。
“在下是您学生,先生不必谦虚。我观这理学纂言,强调道德之修养与天理之追寻,先生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朱廉脱口而出。
“殿下,依臣之见,理学所倡之道德修养,乃为人之根本。遵循天理,约束自身,方能正心诚意,达至君子之境。”
朱雄英又追问。
“然如今,若仅靠个人之道德约束,恐难以扭转百姓思想。”
朱廉殿下微微笑道。“所言极是。但理学之影响,若能广布于朝堂民间,形成风尚,亦能渐改世风。”
朱雄英赶忙道。
“那依先生之见,如何才能将理学之理念有效推行,以利国利民?”
朱廉思考半晌。
“殿下,唯从教育入手。令学子自幼研习理学,使其深入人心。再者,于朝堂之上,以理学之标准选拔官员,如此上行下效。”
朱雄英低头叹道。
“此计甚好,但恐执行之时,多有阻碍。”
朱廉不假思索。
“殿下忧虑不无道理。然只要坚定信念,逐步推进,或能有所成效。”
朱雄英看着朱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