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乡试(第2页)

    面对这笔巨款,侯府和国公府也不乐意再有势力进来分账。

    生意上了轨道后,王刚的主要精力就放到书本上。

    庄学究不愧是当世大儒,在他的教导下,盛家几个儿女学问进步极快,不过进步最快的却不是盛家人,而是顾廷烨。

    顾廷烨虽然为人放浪,常年流连风花雪月之所,但是人是真聪明,文章写的也极为漂亮。

    庄学究不仅一次表示过,顾廷烨若是能专心书本,考个状元不在话下。

    相对的,齐衡就差很多,他的资质没有顾廷烨高,但是胜在为人刻苦。

    只是自从王刚介绍盛明兰与齐衡认识后,这个小公爷,心思就有些不在书本,整天送一些小礼物给明兰。

    明兰知道自己的身份,也紧记卫小娘临终的话,在盛府一直很低调,面对齐衡的示爱,多次回绝,收到的小礼物全转送给姐姐如兰和墨兰。

    齐衡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哪受得了这些,明兰越是拒绝他,他越是主动,有时候王刚都觉得他就是个舔狗。

    至于盛长柏的功课,那只能用一个稳字来形容,稳中进步,后来居上。

    盛长柏不愧是最像王老太师的人,不仅为人周正,读书也很刻苦,与顾廷烨和齐衡不同,盛长柏的专注力很惊人,王刚都比不了。

    至于说王刚自己,因为分心学武的关系,课本上比顾廷烨要差一点,不过强于盛长柏和齐衡。

    考状元不敢说,但是考中进士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连中三元,王刚已经不敢想了!

    因为难度实在太大,用顾廷烨的话说,那根本就不是人能办成的事。

    科举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

    也就是说,你先要在全省考试中得第一,然后全国考试再得第一。

    最后的殿试,就是皇帝亲自考核,除了考验才学,还要看皇帝的眼缘,他看你顺眼才能得第一,也就是状元。

    如此一来,连中三元者,不仅要有天下第一的才学,还得长的顺眼。

    好看或者太丑都不行,太丑被皇帝嫌弃,太帅说不定引起皇帝嫉妒。

    所以连中三元自古罕有,大宋立国至今只有五人。

    王刚之前说大话,想要连中三元,后来打听清楚后,才知道自己这大话说的有多大,也就不再奢望了。

    朝廷乡试每次都在秋天,又称为秋闱。

    乡试之前有三场,县试,府试和院试。

    王刚和盛长柏在扬州考过县试和府试,获得童生资格。

    后来在汴京考过院试,成为秀才。

    如今只要再考过乡试就是举人大老爷。

    范进中举,中的就是举人。

    举人是有资格当官的,不过只能做七品以下的小官,极限就是七品的县令。

    不要觉得县令官小,七品县令实际上要管理一县十几万百姓,说句土皇帝都不为过。

    盛家搬到汴京后,乡试自然要在汴京考,顾廷烨和齐衡一起参加。

    这次考试连考三天,王刚被分到一个单独的小房间里,宽不过一米,只有一张椅子和隔板。

    隔板既是书桌也是床,吃喝拉撒全在小隔间里。

    林噙霜本来想给儿子准备点糕点带进考场,结果在前门验身的时候,全给搜走,只留下一些干粮带进考场。

    其他人的待遇也差不多。

    科举作弊是别想了,冒名顶替更是不可能。

    等王刚三天考完,感觉自己全身上下都快散了架,他偏偏还不能提前交卷。

    盛纮和庄学究提醒过,科举提前交卷,容易引起考官反感,认为你对待科考不上心,是减分项,绝不能做。

    这时候就体现官宦家庭的优势,有父辈的经验和耳提面命,与一般考生相比,太占优势。

    更别说盛纮一早就打听好考官的脾性,让儿子写文章时,迎合阅卷考官文风,胜算更大一点。

    阅卷后三天就是放榜的日子,一早盛家门前就响起了鞭炮声,道喜的人络绎不绝。

    “恭喜盛家公子高中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