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相信,经过数轮轮换之后,所有秦军士兵都将团结一致。”
“这不仅确保部队战斗力量,更能使整体秩序稳定,增强士气;并有效避免分立局面的出现,减轻统兵大将对于整个军队的支配影响。”
嬴政面色依旧冷峻,并且冷冷注视秦长青一眼。
“但这样做所需投入的成本会很大呢?“他淡然发问。
秦长青深吸一口气。
坚定答曰:"倘若**实施轮换,必会造成民众更大负担,并有可能导致各地反弹。”
“所以,儿臣不支持如此行事。”
紧接着,他又低头咬紧牙关,继续讲述:
"儿臣了解到陛下一直牵挂北方,并重视修筑长城之事;确实若有此长城作屏障,国家便可以更好地调整国内事宜。"
“但是,儿臣以为不需要过于焦急建造。”
“欲把原本用于修造工程的资源转移作为部队轮换的资助。”
“即使深知陛下对此难以接受,但仍有勇气进谏。”
"请求宽谅。"
"之前与匈奴作战,敌人落败。如今虽然一些小规模敌人依然存在,但他们已经无法对秦国的核心区域造成太大威胁。”
"况且目前北地仍处于人少之地,无论是农作物播种还是牛羊饲养方面都还未恢复。”
“长城当然有助于后代秦国,但是并不一定要立即建成。”
“同时……”
“儿臣坚信游牧民族的力量正在逐渐削弱,”
“过去战争当中,我们仅仅击败了部分逃散之人,并未能彻底清除;但若未来敌军侵犯,则有信心将其一扫而空,一举攻克其老巢!”
说着,秦长青深深行了个礼:
“此言论可能略显轻浮,”
"但仍为真心想法。"
“之前之战乃由匈奴发起进攻,而秦国处于被动防守。其间对抗持续了相当长时间,在此状态下秦国能够取得胜利,实属于战略部署上的胜局。然而我可以向父亲担保说,在不远将来,我们便会彻底改变攻守形势。”
“此言虽显夸口,但却建立在充分信心之上。”
"父亲应当知悉尚书司目前正努力开展各类试验——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儿臣的刻意安排:旨在推动农业以及机械学界的潜在发展,以达到各种技术层面的进步.”
“数百多年间各国有不少人才为应对外敌频繁调动,普通民众为了生存而进行了一些实质意义上的创新改进;然而这些变革未能有效汇总并应用至实际。因此整个社会科技发展较为迟缓。“
”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来**这项发展,或许需要花上数百年才能有所飞跃性进展."
“因此儿臣采取的是拔苗助苗的方式!”
"利用国家强制执行力迫使农民和机械家加快速度——从最近传来报道看,这两月以来已有不少人在该过程中牺牲,但却收效显着,不仅为农作效率带来极大改善,工具设计也有诸多进步。”
"如果这些突破真得到实际证明,在几年之间秦国生产能力和器械改良都会实现巨大增长,也为日后长城施工带来极大便利,甚至可以弥补因军队轮流造成的耽搁。”
“我之所以敢提出这个提案是因为信任自己对于情势判断并且依赖我国强大的执行力。”
”再耐心二三年等待,当各种条件皆完备之后,国之实力将大幅提升,届时无论国内问题如何解决、残余之乱或者外来侵扰,都足以应对自如.”
“彼时......”
“我们将会奠定千年帝国之基石!”
“或许上述言论显得过分自负,但却基于真实
秦长青紧贴地面,额头紧贴在冰冷的地砖上。
他的身体绷紧,血管凸起,脸颊因为激动而变得异常绯红。
宫殿里静得出奇,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到响声。
嬴政高坐在龙椅之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秦长青,沉默了很久没有回应。
秦长青感到喉咙干燥无比,他知道自己的这些话并不能完全赢得始皇的认可,但他确实说出了内心的真心话。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他却感到十分煎熬,如同肩负着一座巍峨的大山,让人几乎无法呼吸。
良久之后,
嬴政目光冷淡地看着秦长青,沉声道:
“朕不会同意的。”
“你说自己思考了很久,但这并不是朕所看到的。你的每一个说法都是基于个人臆想,天下的形势瞬息万变,并不是你能随意掌控的。”
“我可以等待几个月,但绝不会等待几年。”
“即便朕能够等待,大秦也不能等待。”
嬴政语气平静地说着,慢慢站了起来,走向秦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