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吃薯片 作品

291.第290章 还好不是《白鹿原》

 第290章 还好不是《白鹿原》

 俩老先生告辞以后,江弦一个人在屋里,静静读了一遍脑海中新合成出的小说。

 要谈论中国的“寻根文学”,那就绝对没法错过这篇小说。

 如果说《百年孤独》是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魔幻化的融合进了小说当中,这篇小说同样是将中国民间生活魔幻化的融合,每个人、每个场景,都蕴涵着深厚的哲理。

 两篇小说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譬如,在《百年孤独》里,黄花是堕落和死亡的标志,也是所有灾难的标志。当尔基阿德斯溺水时,他的牙齿被细小的黄花覆盖,当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死去时,整个小镇都沸腾了起来,所有的人都被黄花淹没,所有的人都被困在了外面。

 马尔克斯在小说中大量采用这种“黄”色。

 异曲同工的是,江弦脑海的这篇小说同样也使用了一种“红”色。

 为什么会这么相似?

 其实说白了,他脑海这篇小说本质上是对《百年孤独》的一种模仿,只不过模仿的相当精湛。

 这也是“寻根文学”的真相。

 所谓“寻根文学”,其实也就是国内作家读了《百年孤独》以后,深受震撼和启发,一拍大腿。

 “卧槽,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

 于是乎,一众作家们开始了对马尔克斯以及《百年孤独》的创作进行模仿。

 这就是“寻根文学”褪去外衣以后真实的模样。

 江弦敢为天下先的提出“寻根文学”,他当然也比这个年代的任何人都更了解“寻根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说是“寻根”,其实仍是模仿西方在用的那一套。

 不过在模仿前,先用一种民族化的包装,较为含蓄的来表达这种正在形成的现代意识。

 毕竟这会儿意识形态敏感。

 直接说我们学西方那一套。

 那是开资本主义玩笑!

 踩这种雷区,分分钟雷军开小米su7把你闯死。

 所以“寻根文学”并不是向传统文化复归,只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

 不过不可否认,这场文学思潮正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一样,有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促使一大批堪称经典的著作诞生。

 话说回来,《百年孤独》这篇小说确实伟大。

 即便是对它进行模仿,也足够能模仿出一些极其优秀的作品了。

 这和几十年后模仿《斗破》能模仿出一大堆网文小说一个道理。

 嗯,姑且就先这么理解吧。

 所以江弦脑海的这篇小说,即便套用了拉美文学,套用了家族叙事和魔幻主义的样板,也不可否认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

 不只是国内,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流传度极高的一篇小说。

 徐中玉回去后给几位同仁又看了一遍江弦这篇文章,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

 “好啊!好一个寻根文学!”

 “精彩!精彩!”

 “才这么年轻,居然就有这么独到的理解!”

 “咱们这些纸上谈兵的,比不上人家这个身体力行的!”

 徐中玉仍是不死心,又来找了一趟江弦,想要他加入理论研究学会,结果又一次遭到了江弦的拒绝。

 饶是徐中玉,也有点儿怀疑人生。

 我们理论研究学会是多不堪入目的组织吗?

 怎么请你个江弦比请诸葛亮都难?

 话说回来,稿子不能白写,《文艺理论研究》能开出的稿酬在江弦看来虽然不多,但也是一定要拿到手的。

 “我们肯定按照千字10元的名家标准给你算稿酬,不过你这篇稿子字数不多,也就20多块。”徐中玉说。

 江弦有点儿嫌弃。

 20多块,才别人半个多月工资。

 太少了!

 不够他吃一顿全聚德的。

 不过一想到,他的这篇《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如果能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那以后文艺理论领域可就要多他这么一号人物了。

 别的不说,就“提出寻根文学”这么一项事迹就够被收录进百度百科的。

 “怎么样,新小说有想法了么?”徐中玉笑着问。

 他没抱太大期待,

毕竟江弦上一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才刚发表不久,作家写作又不是下蛋,哪有那么快就写出下一篇的。

 “姑且有一个想法,刚写了个开头。”江弦说。

 “嗯,你先慢慢想,给自己一段整理思路的时间.嗯?你已经写好开头了?”徐中玉一脸惊诧的看向江弦。

 “刚写一小段,还在构思。”

 “写什么的?”

 徐中玉和他打听,“我是江苏人,你那篇《外婆桥》我读过,你用的文字我很喜欢,写的相当的有味道,我都怀疑你究竟是不是京城人,怎么会把上海写的那么逼真。”

 “还是有很多地方比较粗糙。”江弦自谦说。

 徐中玉也没纠结这个问题,“下一篇小说也写上海?”

 “这次不写南方了,这回写写北方。”

 徐中玉听了又觉得诧异。

 “你还这么年轻,是怎么写出这么多地方的?有些东西是书上看不来的。”

 “书上看不来,不过我以前去过,下乡插队的时候去过挺多地方的。”江弦解释说。

 他也不怕徐中玉怀疑,因为他是真去过。

 70年代初的那会儿,原身和芒克也就是姜世伟,俩人在白洋淀插队,耐不住寂寞,一块儿扒火车去了挺多地方。

 那时候俩人都没钱,连饭都吃不起,天天都挨着饿,但是说一个地方,就不顾一切,往火车上一扒直接就去,也不用考虑什么彩礼钱、房贷、车贷之类的。

 “读万卷书,终究不如行万里路。”徐中玉感叹一声,“你的那些阅历,就是支撑你写作的基础,你现在拥有的高度,不是凭空而来的。”

 “您客气了。”

 “这是实话。”

 徐中玉摆摆手,“你这开头,方不方便拿给我看一下子?”

 “《文艺理论研究》还能发小说?”

 “这个我们倒是不发。”徐中玉笑笑,“我不过是很好奇,你这部秉承着‘寻根文学’思路的小说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