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吃薯片 作品

第196章 东方国度神秘畅销作家(第2页)

 要知道《收获》复刊以后,每期印刷大概256页,也就是约45万字。

 江弦这么一篇《铜钱街》,直接占了第五期《收获》四分之一的篇幅,这面子给的不可谓不大。

 漂亮国。

 印第安纳大学。

 记者们蜂拥围堵着,他们来自各大媒体,有《纽x时报》、《洛x矶时报》、《华x顿邮报》以及《芝x哥每日新闻》.

 所有的摄像头,齐刷刷的对准了前方礼堂中央,那位来自神秘东方国度的大明星。

 曹禺刚刚结束他关于“现代话剧”的讲演,英文讲演,他的英文水平当然是顶尖水平,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由他译制而成。

 不过他已经有三十年没说过英语了,而且他的听力很不好,所以接受提问,需要英若诚从旁协助翻译。

 “你们是一个怎么样的组织?”

 “我们叫中国戏剧家协会,但其实除了剧作家,也包括所有参与戏剧活动的艺术家,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音响师、戏剧文学研究者、戏剧学校的教师等。”

 “这似乎有误导性。”

 “希望美国人民能够理解,如果我没搞错的话,院长先生爱吃牛肉是远近闻名的,但我相信他今天准备的菜单上也会有其他的美味,例如薯条。”

 提问持续了很久,《纽x时报》的记者忽然提出一个问题。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的作者,在中国拥有怎样的文学地位?”

 英若诚把这段话翻译给曹禺,他脸上露出一丝疑惑,“抱歉,我不是很理解你的意思。”

 《纽x时报》的小哥又重复强调了几遍名,曹禺露出歉色,并未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提问结束,印第安纳大学patten基金会的理事们,陪同曹禺一起参观校园。

 “哦,你们在进行选举,不知道卡特先生能否连任。”英若诚说。

 漂亮国自由一些,理事墨菲大胆的透露,卡特兵败如山倒,里根更受到漂亮国民众的青睐,还给他们介绍了下这位里根,“他是出身演艺圈的好莱坞明星,非常英俊。”

 “哦?”曹禺一阵不可思议,“你们要选一位好莱坞的明星做总统?”

 这真是泽里泽气的。

 里根高大帅气,形象很好,他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女人汤圆。

 他阅女无数,与好莱坞50多名女星有染,其中包括玛丽莲梦露。

 墨菲聊着聊着,又谈到刚才采访时,《纽x时报》记者所提到的那篇。

 “你们可能

不知道,这篇已经被美国每月读书会选中,成为今年7月的特别推荐。”

 同行的一位,长得酷似猫王的棕发小帅哥,忍不住插嘴。

 “这简直是7月纽约年轻人们最喜欢的!难以想象,这篇出自一个中国人之手!”

 “中国人的?”

 曹禺和英若诚都有些诧异,他们在国内可从没听过有一个这样的人物。

 “难道是林语堂先生的遗作?”英若诚提出一个猜测。

 林语堂先生在国内名声不显,在国外是畅销作家。

 他的书简直是欧美人民的枕边书,《瞬息京华》更是让他获得诺奖提名。

 《瞬息京华》就是《京华烟云》,这个译名是林语堂定的,而不是《京华烟云》这个译名。

 没错,译名,《京华烟云》的原稿是英文稿,中文稿才是译本。

 林语堂写完以后,认为自己没能力把这篇译成中文,觉得自己笔力不够,一开始托郁达夫先生翻译,结果先生不幸遇难,最后由其他人补全,成了《京华烟云》。

 “这位作者的名字是什么?”曹禺问。

 “string。”

 这显然是个笔名,即便是美国人,也不用“弦、琴弦”这样的单词给自己起名,太难听了。

 曹禺和英若诚听得一头雾水,晚宴过后,告辞回往酒店。

 基金会的人也各自乘车离去。

 棕发小帅哥还在和周围的人吹水,“如果有机会前往中国,我一定去拜访string,他写了一篇惊人的爱情。”

 “闭嘴吧,唐纳德。”共和派的保罗不屑的骂了一句,“你什么时候爱好文学了?”

 民主派的棕发小帅哥的头发立马抖了起来,“该闭嘴的是你,保罗,我要告诉你,没有人比我更懂文学。”

 大选在即,火药味十足。

 棕发小帅哥朝他竖起国际友好手势,“知道么?愚蠢的共和派人,你们已经要输掉选举了。”

 保罗歪歪脑袋,“是么?别忘了里根只是自由身份,真的是你们民主派的人么?”

 “难道里根会倒向共和派?别做梦了。”

 棕发小帅哥双手掐腰,嬉皮笑脸,攻击性十足,“共和派的人真是一帮蠢蛋。”

 另一边,江弦那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投往海外的英译稿稿费也终于汇了过来。

 施松卿帮他试着投递给了《纽约客》,原本只是试试,没想到真的投递成功。

 这是美国一本相当有地位的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

 刊发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利普罗斯(《被释放的祖克曼》)的作品。

 江弦的这篇就这么出现在了大洋彼岸。

 至于笔名string,那就是江弦随便取的。

 他倒没觉得难听。

 这总比某作家shipship的名字好听的多。

 至于稿酬,美国的稿酬按照单词数量来算。

 这时候美国流行一个每词1美元的说法,每词1美元,是撰稿人地位一种体现。

 嗯,最早拿到这个待遇的有,“猪队友”小墨、“犹之光”小希。

 《纽约客》给江弦开出的稿酬自然达不到“每词1美元”的名人标准,只给他每词70美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全文大概三万个单词。

 《纽约客》算给江弦的有足足21848.4美元。

 这差不多是江弦创作以来收到最多的一笔稿费了。

 “一稿多投就是香啊。”

 (今天短小无力,就先发了,明天正常日万。亲戚今天结婚,我去采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