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30章 不满意男主角


 
  邹文怀早年做的是新闻行业,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是在50年代末才在友人的介绍下进入了邵氏工作,并因其出众的语言天赋和聪明才智而深得老板的赏识。

  巅峰时期他在邵氏的影响力比老板邵六爷还高,许多邵氏工作人员只知邹文怀,而不知邵六爷。

  这也是造成邹文怀出走邵氏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功高盖主。

  另一个原因就是邹文怀不满邵氏对员工的苛待,向老板提出了分红的想法,但都被邵六爷压了下去,并且在六十年代后期引入了方小姐来制衡邹文怀。

  所以邹文怀成立嘉禾后对于明星的大方,未尝没有“自己淋过雨,也要为别人撑伞”的心理在。

  当然了,在商言商,他作为老板愿意给手下的明星分红,更多的还是因为这些明星可以为他赚钱。

  要不然,他为什么不给那些幕后团队分红呢?

  如果把香江影坛三个霸主做个类比的话,邵氏是众生平等,别管什么明星、名导、名编剧,到我这都是牛马。

  而嘉禾呢,邹文怀吸取了在邵氏的经验教训,把明星当成是第一生产力。

  但他的这种思想同样是有局限性的,否则新艺城为什么会在短短两三年之内崛起呢?
  因为新艺城抓住了邹文怀所忽略的东西,那就是相比明星,幕后制作团队才是更加重要的生产力。

  类比下来不难发现,三个霸主代表了香江影坛的三个发展阶段。

  这次许观文要转型,拉来了林朝阳和李翰祥,并且答应了他们这两个幕后人员的分红和投资要求,并不符合嘉禾一直以来的风格,反倒是有点像对手新艺城的做法。

  而邹老板之所以会答应,未尝不是一种尝试。

  进入1985年,邵氏已经日暮西山。上半年已经过去了大半,至今为止邵氏出品的影片尚未有一部票房超过千万港元。

  不仅是本埠票房尽显颓势,连外埠市场也同样如此。

  今年3月,邵仁枚因病去世,他便是“邵氏兄弟”中的“兄弟”,1958年与邵逸夫共同成立邵氏兄弟影业(香江)有限公司。

  二十多年间,兄弟二人精诚合作,打下了邵氏兄弟在香江影坛的偌大江山,影响力辐射东南亚。

  邵仁枚去世,再加上公司业绩连年下降,最近外界一直有传闻,说邵六爷已经有意将邵氏兄弟影业结业。

  现在邵氏垂垂老矣,已经不需要再担心了。

  嘉禾正当壮年,新艺城如日中天,接下来几年香江影坛必定会是这两家的楚汉争霸。

  所以现在这个阶段,邹老板必须要团结能够团结的所有力量以应对新艺城的挑战。

  许观文的转型之作,他自己要占据主导权,拉来了李翰祥和林朝阳,邹文怀乐见其成。

  一方面是分担了嘉禾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邹老板也想借此尝试尝试新艺城的路数,加大对幕后人才的投入,看看回报如何,是否值得他投资下去。

  几人在邹文怀办公室中详谈了一个多小时,将电影投资和制作的一些具体细节确定了下来。

  新电影的投资方包括了四方,分别是嘉禾电影、许氏影业、新昆仑影业和林朝阳,电影总投资550万港元,投资比例分别为4:3:2:1。

  其中林朝阳以剧本折价55万港元作为投资,享受同等份额分红。

  “导演人选,我计划让许鞍华来,你们觉得怎么样?”

  商讨完投资份额的事,邹文怀又问起了大家导演人选的意见。

  许鞍华是香江电影新浪潮涌现的新导演之一,最近几年连续执导了《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等佳作。

  不仅收获了口碑,在票房表现上也出人意料的好,让她在业界的口碑极佳。

  许鞍华并没有绑定任何一家影视公司,这几年跟香江的各大影视公司多有合作,比如他去年拍《倾城之恋》合作的是邵氏,前年参与的《奇谋妙计五福星》是跟嘉禾合作的。

  这个人选显然是邹文怀和许观文商量好的,林朝阳并没有什么意见,在他的印象里许鞍华一直是那种稳定输出的导演。

  除了老年以后的两部电影有些荒腔走板,大部分时候她所创作电影的质量都是相当高的。

  “文怀,其实我……”

  李翰祥一开口,林朝阳便知道他贼心不死,还觊觎着电影的执导权。

  邹文怀听着李翰祥的想法,眉头紧促,“你不是一直在鼓捣历史片吗?这种现代题材你都没接触过,别勉强自己了。”

  邹文怀这话就差没指着李翰祥的鼻子说“你心里可有点B数吧”了,被老友小瞧了,老李不由得表情悻悻。

  “许鞍华拍的不见得有我好!”

  他酸言酸语的说了一句,此时的心理大抵与阿Q的心理活动是有几分相似的,只是没人理他。

  邹文怀又说:“许鞍华那边我目前只是跟她通过气,最后她接不接这部电影,还要看剧本。”

  说到这里,他的眼睛落在林朝阳身上,林朝阳立刻明白他的意思,“剧本一周之内出来。”

  邹文怀满意的点了点头,李翰祥则在嘟囔:“她还挑挑拣拣上了。”

  “那等剧本定稿之后,再约她出来正式谈谈。”

  “好。”

  众人聊着聊着,不觉已经快到中午,邹文怀本打算请几人去外面吃个饭,偏巧一个灵巧的胖子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邹生!”

  “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