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外交政策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敢战方能言和!”
“驾驭外藩,不可示之以谦,怵之以威则能畏惧.....”
可以说这两句话是整个大明帝国外交政策的缩影。
但是这两句话有个前提,那就是它不是对接壤大明帝国的那些周边小国所说的。
在面对武力不及自己,民族习性上相似,文化有共同点的东亚各国,大明帝国毫不犹豫的张开血盆大口,贪婪无度的吞并。
可是在面对,并不接壤的,如帖木儿帝国那般幅员及其辽阔,东起北印度,西达幼发拉底河,南濒阿拉伯海和波斯湾,被抵里海和咸海的超大多民族帝国时,大明王朝才会用文中开始那两句话作为外交政策。
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这么重视帖木儿帝国呢?
为什么一面宣之于兵威,另一面又加强了双方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呢?
首先在传统的中国对外观念之中,大明帝国之前的历代中国之中,除却蒙古大帝国之外,其他历代君主和臣子们,对于这样的外夷总是不屑一顾。
甚至官方史料中,只要提及外国,一律都是进贡的藩国。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超然的位置上,鲜少真正的利用平等对待的原则和对方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当然传统的中国王朝,对于外夷的富庶是嗤之以鼻的。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句,外交是国家利益的延伸。
之所以重视帖木儿帝国,是因为大明帝国也不同于中国历代守旧王朝,它更看重于实际的利益。
要知道在当时,帖木儿帝国的撒马尔罕,是西域丝绸之路上西边最大的国际贸易城市。
早在帖木儿帝国刚刚兴起的时候,跟大明的帝国是有一段友好时期的。那时的帖木儿帝国专注于对西方征服,为了不双线作战,只能暂时对东方大国实行表面上的朝贡。
但当帖木儿帝国征服西域各国,击败了金帐汗国,伊利汗国,北印度奥斯曼,建立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之后。帖木儿自称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便与大明帝国撕破了面皮。
不但断绝了同大明帝国的贸易,甚至最大限度的破坏欧洲,通过克里木河,伏尔加下游,花剌子模和中国的贸易。
大明王朝,重视帖木儿帝国就是重视贸易。
准确的说,是保护大明帝国在陆地上的独家贸易权。
尽管当时大明帝国的港口己经有欧洲的船只,大明的船队也曾跨越万里海洋到达非欧大陆。
但是,在港口并不能辐射所有地区的年代。丝绸之路的收益,依旧是海洋贸易难以企及的。
尤其是帖木儿帝国那样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国,光是同帖木儿国的贸易就足够支持起大明帝国北方的产业革命了。
而且,在经济利益的背后,还有军事利益。
这一点在明朝文学家解缙所著的永昌轶事中,一个记载永昌皇帝言行的小片段中,得到了证明。
“如果帖木儿国所有的商品都来自大明,那他们就等于己经被大明所征服了!”
那么帖木儿帝国为何要寻求同大明的合作呢?
同样的,也是利益!
永昌皇帝时期的帖木儿帝国统治者,更加的亲近东方。但由于其统治的帝国境内,民族众多信仰,光靠一位的铁血手腕难以维系。
所以,当是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沙哈鲁,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想要学习东方先进的统治理念。他迫切的希望学习到,为何同样是民族众多信仰众多语言众多的国家,中国从来都是大一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