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听到宋应昇的许诺后,他当即道:
“干!”
“俺就跟着上尉干了!”
“以后上尉就是俺老爷!”
当即就要改口,跪在地上称宋应昇为老爷。
宋应昇却急忙把他扶起来,说道:
“军中不兴这个,称我宋上尉即可。”
“以后我能不能有爵位,还要指望你呢!”
“说实话,本官从未想过,你一个目不识丁的军户,竟然能带好百户人。”
“你可不知道有几个保长,一直给我添乱。”
“要不是其他人干得更差,我早就把他们换了。”
说起这个,宋应昇没有忍住,对几个保长发出了抱怨。
他在一路上去李三水的保最少,就因为李三水让他最省心。
有几个保则是一直生事,甚至逼得他把保甲重新编排。
这也是他想招揽李三水,让李三水跟着自己的原因。
听着他的夸赞,李三水嘿嘿笑着,头一次感受到被人肯定的滋味。
尤其是肯定自己的是宋上尉,听说是比县主簿还要高一级的大人物,让他颇为欢喜。
宋应昇夸了他之后,取出一件袍子,说道:
“天气将寒,这是圣上特意从草原上采购皮毛,让宫女太监制作的。”
“其中还有一些出自贵人之手,发给将士御寒。”
“你带来的户数超过百户,赏赐大衣一件。”
李三水听到这里,急忙跪了下来。
他是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还有可能出自贵人之手。
这让他不知说什么才好,只能向着京城方向,大声呼喊“万岁”!
宋应昇把这件用羊皮制成的军大衣披在李三水身上,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
“到了东宁好好干,朝廷不会亏待有功将士。”
“本官已经查过了,你祖上在洪武年就从军,还曾立下功勋。”
“按照陛下的命令,洪武年从军的军户,到海外一律赐田三百亩。”
“加上你祖上杀鞑子和参加战斗的功勋,又被赏赐四百亩。”
“加上这次的一百零一亩,那就是801亩土地。”
“一方里是375亩,801亩比二方里还多些,按照陛下的旨意,授予二级军士。”
“从此以后,你这个军户就要成为世袭军士了,子弟进入军中,都会有军士身份。”
李三水不知道世袭军士是什么,相比军户又有什么区别,但是八百亩的土地,让他瞪大了眼睛——
他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分到这么多土地。
即使这些地远在海外,需要他去开垦。
此时他心中想的,就是自己成地主了,一定要多生几个孩子,把这份家业传下去。
想到两个多月前,自己还想着逃亡、不然李家就有可能绝户。
再想到自己现在不但有了女人,还分了八百零一亩土地。这让他对给自己赐田的皇帝,心中极为感激。猛然又跪在地上,大声喊着万岁。
宋应昇见此情景,知道说服李三水这样的军户迁往海外应该不难。
毕竟皇帝对军户实在太大方,给洪武年间从军的军户三百亩土地,永乐年间从军的军户二百六十亩。其他军户从祖上从军那年开始,按年份每年授予一亩,最后再额外加上三十亩土地。
也就是说,就是天启七年从军、愿意当军户的,都会被授予三十一亩土地。
这还不包括他们加入东宁卫,分到的五十亩土地。
可以说,在用卫所迁移后留下的土地买断世官功勋后,皇帝又用海外的土地,买断军户功勋。
以后,这些军户优秀的会转为世袭军士,成为军民卫中,介于军官和军户、民户的阶层,未来基层军官的主力。
如果有军户应该分配的土地超过十方里、也就是3750亩,皇帝还会把这样的军户升为军官,授予世袭百户、或者说世袭爵士身份。
宋应昇向李三水许诺的世袭爵士,就是由此而来。
已经有801亩土地的李三水,如果再立下2949亩的功劳,就能升为爵士。
相比于他来说,还要更加简单:
『我是带领千户的文官,户数要求是李三水这样的军户十倍。』
『只有迁移的户数达到37500户,才有机会获得世袭爵士。』
『每次迁移一千户,还需要三十七次。』
『李三水若是干得好,二十九次就行了。』
『他得到世爵的机会,比我还大一些。』
一次迁徙就是两个多月,即使快马加鞭回去,需要的时间估计也要四个月。
再加上冬天不方便迁移,意味着宋应昇竭尽全力,每年也只能迁徙两次,三十七次那就需要十九年。
宋应昇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这样干下去,但是按照皇帝的预测,这次旱灾会持续十几年。
也就是说,十几年后旱灾停止,他就没办法再靠着移民立功。十九年对他来说,是一个颇为危险的数字。
很有可能,他根本凑不到册封爵士需要的户数。以后他需要冒点险,每次多带些人。
这也是他想要招揽李三水,开出封爵许诺的原因。
相比于他来说,只需要迁移二十九次、大约十五年的李三水,封爵的机会还大些。
这让他不知说什么才好,只能羡慕李三水祖上立下的功勋。
被宋应昇掰碎了讲解,得知自己成为张百户那样的世袭百户、或者说封为世袭爵士的条件,李三水更是激动,和宋应昇约定明年还跟他干。
然后,他带着一个绘制成图像的册子,让麾下人一起看。
这册子上,都是朝廷许给他们的条件,还有就是迁到东宁后,需要的注意事项。
喝开水、撒石灰、防蚊虫等,在册子里被重点强调。让他们到了东宁,小心感染疟疾。
好在,现在已是十月,东宁那边也凉爽下来,蚊虫相对少一些。
对于这些陕西人来说,也更容易适应。
李三水等获得土地赏赐的军户,向麾下的流民极力讲解海外的丰饶,告诉他们海外的土地也是地。
在他们鼓动之下,流民大多放下了对前往海外的畏惧。
在东宁的船队到来后,踏上船前往东宁卫。
宋应昇也终于完成了这一次移民任务,开始返回陕西。(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