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298章 巡捕营新军

 早在去年八月,朱由检刚刚登极的时候,便派人询问徐光启有关历法的问题。

 徐光启在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可能被起复,编撰《农政全书的同时,按照皇帝吩咐思索历法问题。

 待到十一月份,朱由检掀翻魏忠贤后,终于正式下令将徐光启起复。徐光启在年前十二月,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待到他收拾行囊,准备进京的时候,又得知自己成了大学士,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

 这让他真的感受到,皇帝对自己很看重——

 按照常理来说,比他有资格成为大学士的,远非一两个人。

 怀着这种想法,徐光启不顾旅程疲累,在监护朝鲜的计策被皇帝采纳后,又上了一份奏疏,包含着他对时局的看法,以及这些日子思索的建议。

 朱由检看着奏疏,对徐光启的才能认识更加深刻,叹息道:

 “徐卿昔年计策,多有可用之处。”

 “可惜朝中党争不断,未能让卿一展才略。”

 “卿在奏疏中所说强兵之事,甚合朕的想法。”

 “这件事可有具体章程和具体练兵人选?”

 看着徐光启在奏疏中说当年若能用他之计,“用兵不过二三万,用金钱不过五六百万,数年之间可以成功”,朱由检虽然不十分相信,却也不能不有期待。

 所以见徐光启在奏疏中提出练兵五千,当即就有些心动,想看看他有没有具体的章程,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徐光启当年便练过兵,如今再提出此策,当然思索得更完善。将用人、选士、车甲、兵仗、大小火器等等说得井井有条,还请求把自己弟子孙元化调来,实际主持此事。

 朱由检早有练兵的想法,不但选拔了曹文诏、周遇吉等武将,还亲自训练过巡捕营。

 只是对这个时代的兵如何练,他没有什么好办法。听徐光启说得头头是道,思索之后说道:

 “京营不便轻动,徐卿现在是大学士,也不便去地方。”

 “巡捕营额定巡军一万一千,朕分五千人给你,负责编练新军。”

 “如果能够练好,以后再按法整训京营。”

 对京城的武力,朱由检是非常重视的。徐光启请求练的精兵,也被他放在巡捕营。

 这支武力,现在属于锦衣卫。里面大小将官,他都有权力任命。

 这就给了他很大的自***,可以让徐光启训练精兵。不需要再朝堂上讨论来讨论去,多出一堆问题。

 巡捕营的名号,徐光启当然听说过。在他印象之中,是一支连京城盗匪都无法平定的弱兵。

 这让他皱着眉头,说道:

 “陛下,欲练精兵,必从选人开始。”

 “臣以为巡捕营将士不可用,需要重新招兵?”

 朱由检年前训练过一千巡捕营将士,觉得没他说的那么差,有些不以为然地道:

 “徐卿这就想差了,巡捕营现在可不一样了。”

 “朕在年前练过一段时间,其中多有能用于战场的士兵。”

 “这些人现在被分配到城区卫尉署,现在京城的治安和消防卫生工作,都是他们负责呢!”

 “朕允许你从这些人中,挑选合适的士兵。”

 徐光启刚刚进京,对此感受不深。但是北京城更干净的事情,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想着那些在街上巡逻时似模似样的红马褂,徐光启道:

 “若是都像街上的巡警那样,或许能够合用。”

 “就怕巡捕营的精锐都在当巡警,没有更多精兵。”

 “臣请求陛下允许,从()

 外面招募新兵。”

 朱由检听他这么说,心里也泛起嘀咕。不知巡捕营那里,还能选出来多少精兵。

 所以他听着徐光启的请求,终于答应他道:

 “新兵是可以招募的,但是最好从京城周围的卫所中选。”

 “哪个卫所的兵被徐卿看上了,徐卿都可以选过来。”

 “卫所的余丁也可以,他们世代效忠,忠心没有问题。”

 “朕允许你招募一万人,从中优中选优,选出五千精兵。”

 徐光启听到皇帝只允许从卫所中选人,心中是不大乐意的。毕竟卫所兵是什么样子,大明的人都知道。

 也就皇帝深居内宫,还觉得卫所的兵堪用。实际很多士兵和军官的农奴无异,体格还不如能吃饱饭的百姓。

 这些士兵心中满是怨愤,没逃亡就算好了,他们对皇帝的忠心,真不见得比百姓更高。

 有心说出这个实情,徐光启又担心自己一说再说,惹得皇帝不满。那些和卫所有牵联的勋贵,也可能阻碍练兵。

 所以他张着嘴巴,最终没有说出来。答应从卫所之中,挑选合适的士兵:

 京城周边数十卫,就不信选不出一万人。』

 实在不行,去蓟镇、宣府招募。』

 这两个地方也在京城周边,勉强能说过去。』

 作为边镇卫所,蓟镇、宣府还是能选出一些精兵的。徐光启仗着大学士的身份,有底气从那里选人。

 这样商讨下来,总算解决了士兵的来源问题。对于徐光启请求调孙元化进京的事情,朱由检也答应了,说道:

 “之前朕特赐孙元化为元士,让他去辽东担任护军都尉。”

 “如今徐卿想让他留京,那就去巡捕营新军担任护军都尉吧!”

 “至于巡捕营新军的军官,尽量从年前受过整训的士兵中选。”

 “武学中也有一些将领,徐卿可以去挑一些。”

 “另外,过些日子还有武道大会举办,徐卿若有兴趣,也可以去选些人。”

 武道大会的时间,被朱由检安排在殿试后,也就是四月举办。

 徐光启那个时候应该已选好新兵,需要挑选将领。

 徐光启学贯中西,练兵方法同样如此。他对勇武的将领是不怎么看重的,更在意的是火器。请求道:

 “广东香山澳那里,多有西洋人士聚集。”

 “其中有曾经从军者,有善于铸枪炮者。”

 “臣以为可派人招募,让他们赴京听用。”

 朱由检闻言大喜,对徐光启更是满意。

 他启用徐光启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作为和西方沟通的桥梁。

 如今徐光启果然发挥了作用,提出这个建议。

 那些西洋人士在大明毫无根基,来到京城也只能依附自己这个皇帝。再加上人数不会很多,朱由检对他们没有什么忌惮的想法,回应徐光启道:

 “朕允许你招募外籍士兵,帮助大明练兵打仗。”

 “其中有立功勋者,朕可以授勋封爵。”

 让徐光启推荐人员,去香山澳招募人才、置办火器。

 又想起自己让军械研究院做的事情,朱由检道:

 “前去广东之前,徐卿可去军械研究院看一下,帮助选择制式武器。”

 “以后大明的火器,要逐步统一样式,方便生产制造,也方便人员训练。”

 “去香山澳买的火器,最好符合制式。”

 把自己吩咐两广总督商周祚等采买火器的事情,向徐光启说了一下。徐光启这才知道,皇帝做了这些准备。()

 想想商周祚购买的火器,可能有很多是从香山澳购买的。自己可以直接选定火器型号,吩咐去香山澳的使者购买。

 徐光启知道这样一来,就省了很多时间。这让他脸上忍不住露出了笑容,为皇帝和自己想到一起而欢喜:

 当今陛下,真是明见万里啊!』

 这种我要做的事情,都早就有准备了。』

 却不知朱由检的心里面,同样也很欢喜。

 因为以前这些事情,几乎都靠他一个人推动,许多朝臣不支持也不理解。

 这让朱由检只能一直盯着这些事,否则他一放手,就可能没有进展。

 如今徐光启来了,这些事终于能丢出去,交给他去负责。

 这让朱由检心中感叹,自己终于能轻松点。

 君臣二人一番谈话,都察觉相互间很合拍。只是第一次见面,就初步有了默契。

 以至于都有些刹不住谈兴,就天文、地理、财政、农田、水利说了很多,直到宫门将闭,才结束了谈话。

 这件事传出去后,朝野众人更知道了皇帝对徐光启的看重,不愧是皇帝登极以后,主动问起的第一个大臣。

 温体仁知道这件事,更加认识到自己之前想的事不能放松。要想法和徐光启交好,从他和传教士那里学到西学。

 两人现在一个是九卿,一个是大学士,不但没有冲突的地方,反而能够互补。在温体仁成为大学士前,基本不会有矛盾。

 所以,温体仁心里对和徐光启交好没有丝毫负担,早早送上拜帖,向他请教学问。

 其他和他一样想法的人也有不少,皇帝对西学和西方器物的看重,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京城现在就有很多人研究钟表和钢琴,为的就是投皇帝所好。

 徐光启作为利玛窦的弟子,如今又是大学士,可以说是西学的领头羊。许多心慕西学、或者对西学好奇的人,自然投递名贴求见。

 不过徐光启这时,却没有一一接见他们的想法。只是见了几个无法推脱的人,便和孙元化一起,去巡捕营查看。

 孙元化是和徐光启一起进京的,在来京城之前,就听说过老师的想法,所以一直没有去辽东那边赴任。

 如今被老师举荐、留在京城担任巡捕营护军都尉。他心中自然十分兴奋,有心和老师一起做出一番大事业。

 巡捕营属于锦衣卫,属官是能被朱由检直接任命的,所以孙元化的任命文书很快就被他发下了。任命徐光启在巡捕营编练新军的事情,也早就传遍了锦衣卫。

 这件事情,让锦衣卫指挥同知、卫尉寺卿刘侨心中叫苦,因为巡捕营的现状是“军半虚廪,马多雇人骑”。

 之前挑出一千士兵给皇帝训练,已经是把巡捕营的精锐全都选出来了。哪想到皇帝训练完后把那些人派去下面卫尉署,以至于现在巡捕营中留下的,几乎全是老弱病残。

 刘侨在接到皇帝派徐光启在巡捕营编练新军的消息后,便知道事情要坏。之前皇帝训练一千人后没有动静,他以为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如今发生这件事,他才知道皇帝一直注意着巡捕营。徐光启来得这样快,自己就是雇人充场面,也已经有些来不及。

 更别说作为锦衣卫的高层,刘侨深知现在锦衣卫搜集情报的能力有多强大。其它的地方不敢说,京城这几个月被皇帝密布了眼线,但凡有个风吹草动,几乎都被当成情报送上去。

 他作为锦衣卫高层,按理说有可能把相关情报压下去。但是刘侨更知道,自己这个西司房提督,对北司房是没有多少干涉能力的。

 两个司房都是独立运作,相互间泾渭分明。指望北司房的人压下()

 自己的情报,那是想的太多。

 就连负责北司房的锦衣卫指挥郑士毅、协理北司房的方弘瓒,在遇到和他们自己有关的情报时,都不一定能压下来——

 内廷太监负责的锦衣卫监察司,一直在盯着他们。

 而且还有个锦衣卫之外的东厂,在想法恢复之前压制锦衣卫的地位。

 所以,即使知道这件事情被暴露后自己会吃挂落,刘侨仍旧不敢有什么小动作。只能向徐光启、孙元化说实情,让他们帮自己在皇帝面前说好话。

 徐光启对巡捕营的情况,是有一些猜测的。虽然之前被皇帝的说法抬高了期望,如今见到实情后,他也没有多失落。

 反而一再询问刘侨,这些老弱病残能不能裁撤。巡捕营一万一千巡军,能不能不算他们?

 这件事放在以前,刘侨是不敢打包票的。因为别看这些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但是真要裁撤的话,他们很可能闹出事来。毕竟当兵的粮饷再被上官克扣,那也是一份粮饷。很多巡捕营士兵,都不愿丢失工作。

 不过那是以前,现在情况早就改变了。京城三个城区的卫尉署成立后,朱由检把整训的巡捕营精兵,派去下面当巡警。

 这些人陆陆续续被定了级别,很多人都有了几级警员职衔,能获得相应的粮饷不说,在街上也很威风。甚至还有人当了警长,有可能成为品官。

 这让巡捕营剩下的人都很羡慕他们,有些人就连卫生队的工作,都想找门路干。

 面对这样的局面,刘侨当然敢保证,可以把这些老弱病残从巡捕营除名,分流到卫尉署去。(本章完)

 武道大会的时间,被朱由检安排在殿试后,也就是四月举办。

 徐光启那个时候应该已选好新兵,需要挑选将领。

 徐光启学贯中西,练兵方法同样如此。他对勇武的将领是不怎么看重的,更在意的是火器。请求道:

 “广东香山澳那里,多有西洋人士聚集。”

 “其中有曾经从军者,有善于铸枪炮者。”

 “臣以为可派人招募,让他们赴京听用。”

 朱由检闻言大喜,对徐光启更是满意。

 他启用徐光启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作为和西方沟通的桥梁。

 如今徐光启果然发挥了作用,提出这个建议。

 那些西洋人士在大明毫无根基,来到京城也只能依附自己这个皇帝。再加上人数不会很多,朱由检对他们没有什么忌惮的想法,回应徐光启道:

 “朕允许你招募外籍士兵,帮助大明练兵打仗。”

 “其中有立功勋者,朕可以授勋封爵。”

 让徐光启推荐人员,去香山澳招募人才、置办火器。

 又想起自己让军械研究院做的事情,朱由检道:

 “前去广东之前,徐卿可去军械研究院看一下,帮助选择制式武器。”

 “以后大明的火器,要逐步统一样式,方便生产制造,也方便人员训练。”

 “去香山澳买的火器,最好符合制式。”

 把自己吩咐两广总督商周祚等采买火器的事情,向徐光启说了一下。徐光启这才知道,皇帝做了这些准备。()

 想想商周祚购买的火器,可能有很多是从香山澳购买的。自己可以直接选定火器型号,吩咐去香山澳的使者购买。

 徐光启知道这样一来,就省了很多时间。这让他脸上忍不住露出了笑容,为皇帝和自己想到一起而欢喜:

 当今陛下,真是明见万里啊!』

 这种我要做的事情,都早就有准备了。』

 却不知朱由检的心里面,同样也很欢喜。

 因为以前这些事情,几乎都靠他一个人推动,许多朝臣不支持也不理解。

 这让朱由检只能一直盯着这些事,否则他一放手,就可能没有进展。

 如今徐光启来了,这些事终于能丢出去,交给他去负责。

 这让朱由检心中感叹,自己终于能轻松点。

 君臣二人一番谈话,都察觉相互间很合拍。只是第一次见面,就初步有了默契。

 以至于都有些刹不住谈兴,就天文、地理、财政、农田、水利说了很多,直到宫门将闭,才结束了谈话。

 这件事传出去后,朝野众人更知道了皇帝对徐光启的看重,不愧是皇帝登极以后,主动问起的第一个大臣。

 温体仁知道这件事,更加认识到自己之前想的事不能放松。要想法和徐光启交好,从他和传教士那里学到西学。

 两人现在一个是九卿,一个是大学士,不但没有冲突的地方,反而能够互补。在温体仁成为大学士前,基本不会有矛盾。

 所以,温体仁心里对和徐光启交好没有丝毫负担,早早送上拜帖,向他请教学问。

 其他和他一样想法的人也有不少,皇帝对西学和西方器物的看重,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京城现在就有很多人研究钟表和钢琴,为的就是投皇帝所好。

 徐光启作为利玛窦的弟子,如今又是大学士,可以说是西学的领头羊。许多心慕西学、或者对西学好奇的人,自然投递名贴求见。

 不过徐光启这时,却没有一一接见他们的想法。只是见了几个无法推脱的人,便和孙元化一起,去巡捕营查看。

 孙元化是和徐光启一起进京的,在来京城之前,就听说过老师的想法,所以一直没有去辽东那边赴任。

 如今被老师举荐、留在京城担任巡捕营护军都尉。他心中自然十分兴奋,有心和老师一起做出一番大事业。

 巡捕营属于锦衣卫,属官是能被朱由检直接任命的,所以孙元化的任命文书很快就被他发下了。任命徐光启在巡捕营编练新军的事情,也早就传遍了锦衣卫。

 这件事情,让锦衣卫指挥同知、卫尉寺卿刘侨心中叫苦,因为巡捕营的现状是“军半虚廪,马多雇人骑”。

 之前挑出一千士兵给皇帝训练,已经是把巡捕营的精锐全都选出来了。哪想到皇帝训练完后把那些人派去下面卫尉署,以至于现在巡捕营中留下的,几乎全是老弱病残。

 刘侨在接到皇帝派徐光启在巡捕营编练新军的消息后,便知道事情要坏。之前皇帝训练一千人后没有动静,他以为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如今发生这件事,他才知道皇帝一直注意着巡捕营。徐光启来得这样快,自己就是雇人充场面,也已经有些来不及。

 更别说作为锦衣卫的高层,刘侨深知现在锦衣卫搜集情报的能力有多强大。其它的地方不敢说,京城这几个月被皇帝密布了眼线,但凡有个风吹草动,几乎都被当成情报送上去。

 他作为锦衣卫高层,按理说有可能把相关情报压下去。但是刘侨更知道,自己这个西司房提督,对北司房是没有多少干涉能力的。

 两个司房都是独立运作,相互间泾渭分明。指望北司房的人压下()

 自己的情报,那是想的太多。

 就连负责北司房的锦衣卫指挥郑士毅、协理北司房的方弘瓒,在遇到和他们自己有关的情报时,都不一定能压下来——

 内廷太监负责的锦衣卫监察司,一直在盯着他们。

 而且还有个锦衣卫之外的东厂,在想法恢复之前压制锦衣卫的地位。

 所以,即使知道这件事情被暴露后自己会吃挂落,刘侨仍旧不敢有什么小动作。只能向徐光启、孙元化说实情,让他们帮自己在皇帝面前说好话。

 徐光启对巡捕营的情况,是有一些猜测的。虽然之前被皇帝的说法抬高了期望,如今见到实情后,他也没有多失落。

 反而一再询问刘侨,这些老弱病残能不能裁撤。巡捕营一万一千巡军,能不能不算他们?

 这件事放在以前,刘侨是不敢打包票的。因为别看这些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但是真要裁撤的话,他们很可能闹出事来。毕竟当兵的粮饷再被上官克扣,那也是一份粮饷。很多巡捕营士兵,都不愿丢失工作。

 不过那是以前,现在情况早就改变了。京城三个城区的卫尉署成立后,朱由检把整训的巡捕营精兵,派去下面当巡警。

 这些人陆陆续续被定了级别,很多人都有了几级警员职衔,能获得相应的粮饷不说,在街上也很威风。甚至还有人当了警长,有可能成为品官。

 这让巡捕营剩下的人都很羡慕他们,有些人就连卫生队的工作,都想找门路干。

 面对这样的局面,刘侨当然敢保证,可以把这些老弱病残从巡捕营除名,分流到卫尉署去。(本章完)

 武道大会的时间,被朱由检安排在殿试后,也就是四月举办。

 徐光启那个时候应该已选好新兵,需要挑选将领。

 徐光启学贯中西,练兵方法同样如此。他对勇武的将领是不怎么看重的,更在意的是火器。请求道:

 “广东香山澳那里,多有西洋人士聚集。”

 “其中有曾经从军者,有善于铸枪炮者。”

 “臣以为可派人招募,让他们赴京听用。”

 朱由检闻言大喜,对徐光启更是满意。

 他启用徐光启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作为和西方沟通的桥梁。

 如今徐光启果然发挥了作用,提出这个建议。

 那些西洋人士在大明毫无根基,来到京城也只能依附自己这个皇帝。再加上人数不会很多,朱由检对他们没有什么忌惮的想法,回应徐光启道:

 “朕允许你招募外籍士兵,帮助大明练兵打仗。”

 “其中有立功勋者,朕可以授勋封爵。”

 让徐光启推荐人员,去香山澳招募人才、置办火器。

 又想起自己让军械研究院做的事情,朱由检道:

 “前去广东之前,徐卿可去军械研究院看一下,帮助选择制式武器。”

 “以后大明的火器,要逐步统一样式,方便生产制造,也方便人员训练。”

 “去香山澳买的火器,最好符合制式。”

 把自己吩咐两广总督商周祚等采买火器的事情,向徐光启说了一下。徐光启这才知道,皇帝做了这些准备。()

 想想商周祚购买的火器,可能有很多是从香山澳购买的。自己可以直接选定火器型号,吩咐去香山澳的使者购买。

 徐光启知道这样一来,就省了很多时间。这让他脸上忍不住露出了笑容,为皇帝和自己想到一起而欢喜:

 当今陛下,真是明见万里啊!』

 这种我要做的事情,都早就有准备了。』

 却不知朱由检的心里面,同样也很欢喜。

 因为以前这些事情,几乎都靠他一个人推动,许多朝臣不支持也不理解。

 这让朱由检只能一直盯着这些事,否则他一放手,就可能没有进展。

 如今徐光启来了,这些事终于能丢出去,交给他去负责。

 这让朱由检心中感叹,自己终于能轻松点。

 君臣二人一番谈话,都察觉相互间很合拍。只是第一次见面,就初步有了默契。

 以至于都有些刹不住谈兴,就天文、地理、财政、农田、水利说了很多,直到宫门将闭,才结束了谈话。

 这件事传出去后,朝野众人更知道了皇帝对徐光启的看重,不愧是皇帝登极以后,主动问起的第一个大臣。

 温体仁知道这件事,更加认识到自己之前想的事不能放松。要想法和徐光启交好,从他和传教士那里学到西学。

 两人现在一个是九卿,一个是大学士,不但没有冲突的地方,反而能够互补。在温体仁成为大学士前,基本不会有矛盾。

 所以,温体仁心里对和徐光启交好没有丝毫负担,早早送上拜帖,向他请教学问。

 其他和他一样想法的人也有不少,皇帝对西学和西方器物的看重,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京城现在就有很多人研究钟表和钢琴,为的就是投皇帝所好。

 徐光启作为利玛窦的弟子,如今又是大学士,可以说是西学的领头羊。许多心慕西学、或者对西学好奇的人,自然投递名贴求见。

 不过徐光启这时,却没有一一接见他们的想法。只是见了几个无法推脱的人,便和孙元化一起,去巡捕营查看。

 孙元化是和徐光启一起进京的,在来京城之前,就听说过老师的想法,所以一直没有去辽东那边赴任。

 如今被老师举荐、留在京城担任巡捕营护军都尉。他心中自然十分兴奋,有心和老师一起做出一番大事业。

 巡捕营属于锦衣卫,属官是能被朱由检直接任命的,所以孙元化的任命文书很快就被他发下了。任命徐光启在巡捕营编练新军的事情,也早就传遍了锦衣卫。

 这件事情,让锦衣卫指挥同知、卫尉寺卿刘侨心中叫苦,因为巡捕营的现状是“军半虚廪,马多雇人骑”。

 之前挑出一千士兵给皇帝训练,已经是把巡捕营的精锐全都选出来了。哪想到皇帝训练完后把那些人派去下面卫尉署,以至于现在巡捕营中留下的,几乎全是老弱病残。

 刘侨在接到皇帝派徐光启在巡捕营编练新军的消息后,便知道事情要坏。之前皇帝训练一千人后没有动静,他以为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如今发生这件事,他才知道皇帝一直注意着巡捕营。徐光启来得这样快,自己就是雇人充场面,也已经有些来不及。

 更别说作为锦衣卫的高层,刘侨深知现在锦衣卫搜集情报的能力有多强大。其它的地方不敢说,京城这几个月被皇帝密布了眼线,但凡有个风吹草动,几乎都被当成情报送上去。

 他作为锦衣卫高层,按理说有可能把相关情报压下去。但是刘侨更知道,自己这个西司房提督,对北司房是没有多少干涉能力的。

 两个司房都是独立运作,相互间泾渭分明。指望北司房的人压下()

 自己的情报,那是想的太多。

 就连负责北司房的锦衣卫指挥郑士毅、协理北司房的方弘瓒,在遇到和他们自己有关的情报时,都不一定能压下来——

 内廷太监负责的锦衣卫监察司,一直在盯着他们。

 而且还有个锦衣卫之外的东厂,在想法恢复之前压制锦衣卫的地位。

 所以,即使知道这件事情被暴露后自己会吃挂落,刘侨仍旧不敢有什么小动作。只能向徐光启、孙元化说实情,让他们帮自己在皇帝面前说好话。

 徐光启对巡捕营的情况,是有一些猜测的。虽然之前被皇帝的说法抬高了期望,如今见到实情后,他也没有多失落。

 反而一再询问刘侨,这些老弱病残能不能裁撤。巡捕营一万一千巡军,能不能不算他们?

 这件事放在以前,刘侨是不敢打包票的。因为别看这些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但是真要裁撤的话,他们很可能闹出事来。毕竟当兵的粮饷再被上官克扣,那也是一份粮饷。很多巡捕营士兵,都不愿丢失工作。

 不过那是以前,现在情况早就改变了。京城三个城区的卫尉署成立后,朱由检把整训的巡捕营精兵,派去下面当巡警。

 这些人陆陆续续被定了级别,很多人都有了几级警员职衔,能获得相应的粮饷不说,在街上也很威风。甚至还有人当了警长,有可能成为品官。

 这让巡捕营剩下的人都很羡慕他们,有些人就连卫生队的工作,都想找门路干。

 面对这样的局面,刘侨当然敢保证,可以把这些老弱病残从巡捕营除名,分流到卫尉署去。(本章完)

 武道大会的时间,被朱由检安排在殿试后,也就是四月举办。

 徐光启那个时候应该已选好新兵,需要挑选将领。

 徐光启学贯中西,练兵方法同样如此。他对勇武的将领是不怎么看重的,更在意的是火器。请求道:

 “广东香山澳那里,多有西洋人士聚集。”

 “其中有曾经从军者,有善于铸枪炮者。”

 “臣以为可派人招募,让他们赴京听用。”

 朱由检闻言大喜,对徐光启更是满意。

 他启用徐光启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作为和西方沟通的桥梁。

 如今徐光启果然发挥了作用,提出这个建议。

 那些西洋人士在大明毫无根基,来到京城也只能依附自己这个皇帝。再加上人数不会很多,朱由检对他们没有什么忌惮的想法,回应徐光启道:

 “朕允许你招募外籍士兵,帮助大明练兵打仗。”

 “其中有立功勋者,朕可以授勋封爵。”

 让徐光启推荐人员,去香山澳招募人才、置办火器。

 又想起自己让军械研究院做的事情,朱由检道:

 “前去广东之前,徐卿可去军械研究院看一下,帮助选择制式武器。”

 “以后大明的火器,要逐步统一样式,方便生产制造,也方便人员训练。”

 “去香山澳买的火器,最好符合制式。”

 把自己吩咐两广总督商周祚等采买火器的事情,向徐光启说了一下。徐光启这才知道,皇帝做了这些准备。()

 想想商周祚购买的火器,可能有很多是从香山澳购买的。自己可以直接选定火器型号,吩咐去香山澳的使者购买。

 徐光启知道这样一来,就省了很多时间。这让他脸上忍不住露出了笑容,为皇帝和自己想到一起而欢喜:

 当今陛下,真是明见万里啊!』

 这种我要做的事情,都早就有准备了。』

 却不知朱由检的心里面,同样也很欢喜。

 因为以前这些事情,几乎都靠他一个人推动,许多朝臣不支持也不理解。

 这让朱由检只能一直盯着这些事,否则他一放手,就可能没有进展。

 如今徐光启来了,这些事终于能丢出去,交给他去负责。

 这让朱由检心中感叹,自己终于能轻松点。

 君臣二人一番谈话,都察觉相互间很合拍。只是第一次见面,就初步有了默契。

 以至于都有些刹不住谈兴,就天文、地理、财政、农田、水利说了很多,直到宫门将闭,才结束了谈话。

 这件事传出去后,朝野众人更知道了皇帝对徐光启的看重,不愧是皇帝登极以后,主动问起的第一个大臣。

 温体仁知道这件事,更加认识到自己之前想的事不能放松。要想法和徐光启交好,从他和传教士那里学到西学。

 两人现在一个是九卿,一个是大学士,不但没有冲突的地方,反而能够互补。在温体仁成为大学士前,基本不会有矛盾。

 所以,温体仁心里对和徐光启交好没有丝毫负担,早早送上拜帖,向他请教学问。

 其他和他一样想法的人也有不少,皇帝对西学和西方器物的看重,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京城现在就有很多人研究钟表和钢琴,为的就是投皇帝所好。

 徐光启作为利玛窦的弟子,如今又是大学士,可以说是西学的领头羊。许多心慕西学、或者对西学好奇的人,自然投递名贴求见。

 不过徐光启这时,却没有一一接见他们的想法。只是见了几个无法推脱的人,便和孙元化一起,去巡捕营查看。

 孙元化是和徐光启一起进京的,在来京城之前,就听说过老师的想法,所以一直没有去辽东那边赴任。

 如今被老师举荐、留在京城担任巡捕营护军都尉。他心中自然十分兴奋,有心和老师一起做出一番大事业。

 巡捕营属于锦衣卫,属官是能被朱由检直接任命的,所以孙元化的任命文书很快就被他发下了。任命徐光启在巡捕营编练新军的事情,也早就传遍了锦衣卫。

 这件事情,让锦衣卫指挥同知、卫尉寺卿刘侨心中叫苦,因为巡捕营的现状是“军半虚廪,马多雇人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