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624章 诏狱中的朱华奎
经纬度坐标系的确定,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它会让大明人对时间认识更深刻,地图绘制更精确。
具体在远洋航行上,就是航线会更准确。
这在朱由检看来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所以他让徐光启和钦天监整理钟鼓楼天文台的建造方案,向朝廷申请拨款。
为了让全城人都能看见塔上的四面钟,可以更方便地校时。朱由检要求新钟楼的高度要达到百米左右,是旧钟楼的两倍。
它的设计草案,自然是大明工匠擅长的塔型,因此又被称为钟塔。
高度将在二十四丈多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之上,即使不要求那么奢华,预估造价也要在百万两以上。
这么多的钱财,朱由检当然不想自己出。他以钟塔是朝廷需要为由,要求外廷一起出钱。
户部尚书毕自严,对此连连叫苦,在处理财政事务的常参会议上向皇帝道:
“去年一场大战,户部已入不敷出。”
“如果不是盐政上送来一笔款子,连给将士的赏赐都拿不出来。”
“臣实在拿不出钱造钟塔,这件事还是缓缓吧!”
建议修建钟塔的事情暂缓,等朝廷财政好转后再说。
朱由检对他的话倒是相信,因为去年有功将士的赏赐,就是他催着解决的。
但他同时也觉得自己得逼一逼,不然这些官员就会松懈。
他向内阁首辅韩爌道:
“韩首辅执掌财政经济委员会,朝廷财政上的事情,都由卿来掌管。”
“不知爱卿手里,能拿出多少银子?”
韩爌能插手的财政机构,要比毕自严多多了。他知道自己必须想出办法,否则就会让皇帝不满意。
他在思索之后,说道:
“朝廷的各项收入都有去处,只有增加的赋税,才能灵活调配。”
“印钞的收入就是新增加的,除了给京官增加俸禄外,臣以为可挤出来一部份。”
这个朱由检没同意,因为他铸造银币、发行辅币券之所以得到官员支持,就是因为这个收入会给京官增俸禄。
他向韩爌说道:
“印钞看似赚钱,但是铸币却在亏损。”
“工匠改为一直上班后,要给他们薪俸。”
“有人带着银两去铸币,造币厂也要无偿铸造。”
“再加上印制厘币大概只能保本,印钞的收入,其实没想象的那么多。”
厘币面额太小,前元印制厘钞,就因为工本费大罢印。
大明的印刷技术虽然在他指点下进步很大,但是辅币券印制的要求,同样也高很多。
印钞厂估计初期在厘币上能保本就不错,挣钱主要靠印制分币、角币。
这一部分收益,还要补给造币厂。因为朱由检为了发行银币消灭火耗,是真的亏本在造币——
而且他还规定,免费给提供银子的人造银币。
这里面的成本,都要造币厂承担。
韩爌对这件事是很有意见,他提议道:
“银币在民间更受认可,用它交易远比散碎银子更方便。”
“臣以为可提高兑换价,在造币上收回本钱。”
朱由检对此摆了摆手,说道:
“现在是推广银币的时候,万不可朝令夕改。”
“造币厂和印钞厂一起怎么也不会亏本,以制造货币满足流通需要优先。”
对货币的认识远比这些朝臣更深刻,朱由检更希望的是统一货币,让货币市场活跃起来。
那样他投入金属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的资金,能够更方便地赚取钱财。
不过在银圆券被限制为辅币券后,印钞的收入同样大大下降,这些钱为了收买官员,不能轻易使用。
韩爌在皇帝否决他的建议后,也没有敢再提,以免得罪京城官员。
他想到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又说道:
“海军部的航运集团新收入五十万两银子,钟塔的建造既然和航运有关,臣以为应该让他们出点钱。”
“还有铁路运行,也需要精准的时间,可以让太仆寺的铁路公司出钱。”
这两个机构都在证券交易所上挣了钱,朝廷不知道多少衙门都在羡慕他们。
韩爌逮着机会,就让他们出钱。
朱由检对此点了点头,觉得这两个衙门确实应该出钱。
精准的时间和坐标系对交通重要性很大,海军部和太仆寺,有责任为建造钟塔出钱:
“让航运集团出十万,和钦天监一起合作绘制海图、星表。”
“铁路公司的钱少,就让他们出一万。”
这就解决了十一万钱财,然而对于造价可能高达百万的钟塔来说,仍旧杯水车薪。
这时工部尚书商周祚道:
“臣以为钟塔建造既然和航海有关,可以让他们出钱捐献。”
“这些人做海贸富有钱财,就是在名声上有所欠缺。如果陛下给他们一些名声,想必他们会很乐意捐钱。”
证券交易所中海商的疯狂,着实惊住了京城不少人。
商周祚以前在两广做总督,他对海商的豪富认识更深刻。
提议在钟塔建造时专门立一道碑,把捐献钱财的人名字刻上去。
那些海商为了求名,想必会很积极地捐献。
毕竟就连寺庙修建佛塔,都有很多人不计收益捐钱。
朱由检对此点了点头,下令道:
“塔底可立功德碑,记录有功匠官和捐资一千两以上的人员。”
“钟表工坊还要仿照钟塔的外形造出缩小模型或者小钟塔,卖给这些人做纪念。”
这是他为钟塔推出的纪念品,打算在人们去钟塔游玩时,就出售给他们。
如果钟表工坊能让钟塔模型上的四面钟走起来,那它就有实用功能,会被更多的人购买。
按照朱由检的看法,大明很多富人,是不吝啬在家里建一座钟塔的。就像他在皇宫里,都打算建一座小钟楼一般。
将来大明各个城市的经纬度确定后,同样要建立钟塔向全城报时。
港口、海关、甚至各个衙门,都需要放置四面钟。
所以钟表工坊,在塔钟制作上绝对停不下来。
以后会有很多工匠和资金,蜂拥进入这一行。
钟表行业将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大明发展起来。
历史上,钟表在乾隆年间于上层普及后,十三行每年收买钟表的费用,就高达数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