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501章 诛十族的来源


 
  太祖功臣和成祖功臣的确立,在京城引发热议。

  其中受到关注最多的,就是皇帝把李善长、三杨等文臣,加入功臣之列。

  这让文人士子津津乐道,对当今皇帝大加称赞——

  相比以前只有刘伯温那个独苗来说,当今皇帝太大方了,一下子就增加了十位文臣,让他们的后裔能够承袭伯爵爵位。

  这让文人如何不心潮澎湃,觉得封爵拜相的机会,已经近在眼前。

  再想到紫阁功臣之中,有一半是文臣,职位有高有低,有大学士也有督抚。

  一众文官的建功立业之心,完全被激发了出来,想要给后人挣个爵位。

  大学士韩爌,就是其中之一。

  他本来就有去海外开辟封地,把一些亲友安排过去的想法。

  如今见到皇帝不断封赏功臣、引导他们去开藩后,下决心上了一本奏疏,请求把年前皇帝赐与的世职,转变为海外爵位。

  这让朱由检看到后,内心极为欣喜。

  海外开藩一直是他在推动的事情,为的不止是开疆拓土,还有把大明即将爆炸的压力、释放去海外的用意。

  这个策略如果能成功,大明就能成功渡过危机,依靠开疆移民,继续维持百年。

  韩爌主动响应,让他知道这位大学士支持自己的策略,也彻底放下了对韩爌的疑虑——

  因为韩爌是东林党人,朱由检对于是否任命他担任首辅,一直是心有疑虑的。

  即使韩爌表现得很顺从,他也担心这个人依靠娴熟的党争手段,让朝堂再起波澜。

  如今韩爌的表态,让他放下了这个疑虑。认为让韩爌担任首辅,未尝不是好事。

  至少这个人明面上在支持自己的政策,而且颇有能力。

  还有一点就是,在经过两年对朝廷制度改变后,朱由检打算稳一稳,在接下来的三年,更注重政策执行。

  韩爌担任首辅,能让地方的东林党人会配合,让朝廷的政策更顺利地推行下去。

  所以,在七月十五日的朝会上,朱由检正式提升韩爌为辅政大臣,显示自己的心意——

  在黄立极这个首辅之外,朝堂上出现了又一位辅政大臣。

  早已准备卸任的黄立极,当即请求致仕。

  朱由检按例挽留,开始更换首辅流程。

  他要在八月前敲定这件事,让韩爌参与八月选官,树立新首辅的威信。

  同时,他应韩爌的请求,把他的千户世职转为男爵。朝堂上自国初之后,再次出现以贵族身份担任宰辅的大臣。

  这让群臣再次感觉到了变化,很多人认为贵族担任首辅将会成为常态——

  朝堂上的大学士和九卿,如今哪个没有世职呢?

  将来他们都可能转为贵族,同时担任大臣。

  如果没有贵族身份,还可能被人看不起——

  这和王守仁封爵之后丧失入朝机会完全不同。

  今后朝堂大臣的权势,还要看爵位高低。

  这也是朱由检的用意之一,用自己掌握的封爵权力,进一步加强对群臣的影响力。

  以后这些臣子想获得爵位,就不得不想法讨好自己。

  如同他预料的一般,在韩爌的世职转为爵位后,杨景辰、温体仁等人,相继上疏请求把世职转为爵位。

  袁可立等枢密院大臣,更是集体请求,把皇帝赐予的世职,转变为海外爵位——

  这些人对皇帝的政策更了解,也知道海外开拓的进展。

  知道转为封地贵族,远比领个世职更实惠。

  即将卸任首辅、下一站要去理藩院当掌院的黄立极,同样也提出了这个请求——

  毕竟他要协助皇帝管理藩国,自己怎么能不去海外开藩?
  所以在七月底的时候,朝廷开始了新一轮封爵。数十位大臣和有功臣子,相继被册封为子爵、男爵和爵士。

  一时间朝堂上爵爷遍布,似乎由文官政治,转变为贵族政治。

  不过朱由检却知道这是假象,朝堂上掌权的仍旧还是那些文官,更高等的公侯伯等贵族,根本就没有多少权力。

  他现在只能期望勋贵早点认清形势,以后拥有封地才有说话的底气。
——
  把李善长等人列入功臣庙的另一个影响,就是让一些人认识到,皇帝对洪武、永乐年间的事情,开始重新定案。

  这让一些人仿佛看到了曙光,尤其是建文诸臣后裔。

  一些同情他们的臣子,也纷纷上疏发言。

  朱由检见到这些奏疏很是头痛,尤其是看到刘宗周同样上了奏疏后,感觉建文之事,已经必须要有个定论。

  否则臣子会接连不断上疏,影响朝廷政事。

  所以他选在七月十八日,派遣隆平侯张拱薇祭长陵后,召集群臣说道:
  “建文君臣之事,自万历以来多有上疏谈论者。”

  “朕以为当正本清源,彻底有个定论。”

  “今日是成祖文皇帝忌辰,诸位就都议议吧!”

  群臣中倾向于给建文诸臣翻案的,见皇帝选在这个日子商议此事,纷纷感觉不妙。

  作为成祖之后,如果皇帝在成祖的忌辰否定成祖、给建文君臣翻案,那不就是不孝吗?

  群臣就是心再大,也不敢在这个日子和当今皇帝争论。更不敢逼着皇帝在今天,给建文君臣翻案。否则一个孝字扣下来,谁能承担得起?
  这让他们纷纷道:
  “今日是成祖皇帝忌辰,不宜谈论此事。”

  “臣请另择时日,商议建文之事。”

  朱由检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自《皇明通纪》这部禁书流传以来,天下间多有谈论建文之事者。”

  “甚至在万历、天启年间,隔几年就有官员上疏。”

  “朕登极后也不胜其扰,必须正本清源。”

  “今日之后,朝臣不得再争论建文之事,否则一律罢职、并且流放海外。”

  这么严厉的态度,让想要为建文君臣翻案的臣子感觉更是不妙,反对声音也更大,请求皇帝收回旨意。

  朱由检面对这些人的言语,面色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在他们声浪稍小之后,重申道:

  “今日畅所欲言,无论说什么朕都不会怪罪。”

  “但是过了今日,必须以朝廷结论为主,不得再有异议。”

  “若是都不愿说,那就直接定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