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金陵之外,最关注淮军动向的莫过于刘裕和孙权。
刘裕和朱元璋的想法有些相似,都想着和江东孙氏联手,先对付兵力强大的淮军,然后他们这些江南诸侯再各凭本领分出高下。
只不过,刘裕刚刚结束了和明军的大战,损失惨重,有心无力,暂时无法出兵。
要知道在刘裕降临之前,刘义隆当政时的刘宋兵马,已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若不是及时请了刘牢之前来,再加上淮军粮草物资的支撑,刘宋早就支撑不住了。
等到刘裕降临之后。
刘宋军队的战斗力陡然上升,但前期的损失太大,并且军中中高层次的将校实力不行,和明军对阵屡屡处于下风。
如果说明军折损了将近十万兵马,需要恢复一些元气,那刘宋折损的兵马数量,是明军的两三倍。
并且治下混乱,山贼水贼频频祸乱,若非刘裕的强力和刘穆之的疏导,刘宋早就崩溃了,眼下他们最要紧的便是梳理内政和重整大军。
金陵多少还能对外出兵,刘宋却已经到了极限。
只能说。
淮军渡江南下的时机选择不错,让明军、刘宋两大诸侯都没有余力插手,在短时间内只需要对付东吴孙氏即可。
常州地界,高桥。
旌旗迎风招展,营垒森然,一队队的士卒沿着营垒巡视。
营内还有人马嘶鸣声,像是骑兵在进行训练,营垒的南侧有向南流向的小河,不少士卒在河边打水。
此时大营的营门开启,时不时的出现一个纵马奔驰的信使,不断的朝着大帐方向奔去。
让军营内的众多士卒,看到不免心中有些嘀咕。
大帐内部。
孙坚一边轻抚着家传的神兵古淀刀,一边听着信使不断汇报淮军的情况。
在大帐的两侧,分别站着程普、黄盖、祖茂、韩当四位大将,还有孙氏子弟中能力出众的孙静、孙贲。
以及被孙坚当做主簿和军师来用的朱治。
孙氏的文武将校不少,孙坚这个当家人想要调动顾雍、太史慈这类的九阶强者,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孙坚常年征战沙场,早已习惯和一直追随在身边的四大家将以及朱治相互配合。
太史慈和孙策惺惺相惜,甘宁是孙权提拔的将校……
和朱元璋父子的其乐融融相比,东吴内部有着不少尴尬,如孙坚更看重孙策,对于历史上建立东吴的孙权有些不满。
毕竟孙权有些过分了,明明是自己继承了父兄的基业,称帝之后却给自家大哥封了一个长沙恒王的封号,对自家侄子也多有防备。
和他相比,西晋的司马昭、司马炎虽然名声不好,但对司马师十分的尊重,即便是篡位称帝,也给司马师追封了皇帝封号。
古时对追封和谥号十分看重,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一个好名声,能让子孙后代都受到福泽,如刘备,动辄称自己为中山靖王之后。别人不管心里面怎么想,表面上就不能把他当成平民,至少也会以礼相待。
东汉以及魏晋时期,一个名声好的祖宗,能让后代得到其他世族的认可,被当成统治阶级的一员,而不是随生随灭的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