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儿健康小故事 作品

第68章 爆炸伤紧急治疗与注意事项(第2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七、自然灾害引发的爆炸

 某些自然灾害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引发爆炸事故,进一步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

 1. 地震引发爆炸

 地震发生时,可能导致化工企业、加油站、天然气储存设施等场所的设备损坏、管道破裂,从而引发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爆炸。例如,在一次强烈地震中,某沿海地区的一座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遭受重创,地震导致原油储罐破裂、化工管道断裂,大量原油和易燃易爆化学品泄漏,随后因电气短路或摩擦火花引发多处爆炸和火灾,爆炸产生的有毒烟雾和火焰向周边扩散,对附近居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雷击引发爆炸

 雷电击中含有易燃易爆物质的设施或场所时,可能引发爆炸。如石油储罐、炸药库等在雷击作用下,如果避雷设施失效或不完善,雷电产生的强大电流和高温可能引发储罐内的油气爆炸或炸药库爆炸。例如,某山区的炸药库在雷雨天气中被雷电击中,由于避雷装置年久失修未能有效发挥作用,雷电引发炸药库内部分炸药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飞石对周边山林和村庄造成了严重破坏,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八、结论

 爆炸伤的引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工业生产、恐怖袭击与战争冲突、交通运输、燃气与粉尘以及自然灾害等多个领域。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地理条件下都可能引发爆炸事故并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有效预防爆炸伤的发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制定与监管执法力度,完善爆炸物品管理和安全监督体系;企业要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个人则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熟悉身边的安全隐患并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爆炸伤的发生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爆炸伤紧急救治:生命守护的关键行动

 摘要: 爆炸伤往往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复杂性,对伤员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本文详细阐述了爆炸伤紧急救治的各个环节,包括现场急救、伤员转运、院内救治等方面,旨在为医疗急救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以提高爆炸伤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最大程度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功能恢复。

 一、引言

 爆炸事故发生后,短时间内会出现大量伤员,且伤情严重复杂多样,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损伤。及时、高效、科学的紧急救治是挽救伤员生命、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研究和规范爆炸伤的紧急救治流程与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场急救

 1. 现场评估与安全保障

 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要迅速对周围环境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二次爆炸危险、火灾隐患、建筑物坍塌风险等。设立警戒区域,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确保救援环境安全后再开展救治工作。例如,在化工爆炸现场,要检测空气中是否仍有易燃易爆气体泄漏,若有则需协同消防等相关部门进行驱散或控制处理。

 2. 伤员搜寻与分类

 尽快在废墟中搜寻伤员,按照国际通用的创伤分类标准(如 stArt 分类法:简单分类和快速治疗)对伤员进行快速分类。将伤员分为需立即处理的危重伤员(如呼吸心跳骤停、严重出血等)、可延迟处理的重伤员和轻伤员。一般可通过观察伤员的呼吸、循环、意识状态等进行初步判断。例如,对于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的伤员标记为红色(危重伤),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对于有自主呼吸、脉搏和意识清醒但有骨折等损伤的伤员标记为黄色(重伤),可稍缓处理;对于仅有轻微擦伤、挫伤等的伤员标记为绿色(轻伤)。

 3. 心肺复苏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伤员,应立即在现场进行心肺复苏(Cpr)。按照 C - A - B(胸外按压 - 开放气道 - 人工呼吸)的顺序进行操作。胸外按压频率至少 100 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伤员恢复自主呼吸或专业医疗救援人员到达并接管。例如,在某次爆炸事故现场,一名伤员被救出时已无呼吸心跳,救援人员迅速展开心肺复苏,经过持续约 5 分钟的抢救,伤员恢复了微弱自主呼吸,为后续转运和进一步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4. 止血包扎

 控制出血是现场急救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开放性伤口出血,应根据伤口位置和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如四肢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即用干净纱布或绷带在伤口上方适当位置进行环形包扎,加压以达到止血目的;对于较大动脉出血,可采用止血带止血法,但要注意准确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一般每隔 1 小时放松 1 - 2 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例如,某伤员腿部被爆炸碎片划伤,伤口大量出血,救援人员立即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成功控制了出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5. 骨折固定

 对于骨折伤员,要进行简单有效的固定,以减少疼痛、防止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和便于搬运。可就地取材,利用木板、树枝、硬纸板等作为固定材料。如上肢骨折可将上肢固定于胸廓,下肢骨折可将下肢与健侧肢体捆绑固定。例如,一名伤员手臂骨折,救援人员用两块木板将骨折手臂上下两端固定,并用布条捆绑牢固,然后将伤员转移至安全区域等待转运。

 6. 气道管理

 保持伤员气道通畅至关重要。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内的异物、血凝块、呕吐物等。对于有舌根后坠导致气道梗阻的伤员,可采用仰头抬颌法或托下颌法开放气道。若伤员存在严重颌面损伤或颈部损伤,无法采用上述方法时,可考虑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术,但这需要专业急救人员具备相应技能和条件。例如,一名爆炸伤伤员面部多处受伤且昏迷,口腔内有大量呕吐物,救援人员先将其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清除口腔内异物,然后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确保了伤员呼吸顺畅。

 三、伤员转运

 1. 转运前准备

 在转运伤员前,要对伤员的生命体征再次进行评估并记录,确保伤口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妥善有效。联系接收医院,告知伤员数量、伤情等信息,以便医院做好相应的救治准备,如调配医疗资源、组织相关科室专家等。同时,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如救护车、直升机等,根据伤员情况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氧气瓶、急救药品箱等。

 2. 转运途中监测与救治

 在转运过程中,持续监测伤员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并做好记录。对于出现生命体征变化的伤员,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救治处理。例如,若伤员出现血压下降,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补充血容量;若出现心律失常,可根据心律失常类型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或电除颤等操作。同时,要注意保护伤员受伤部位,防止在转运途中因颠簸等原因加重损伤。

 3.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有脊柱损伤的伤员,在搬运和转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采用脊柱固定板或专用担架进行搬运,避免脊柱扭曲、弯曲或旋转。对于有气胸或血气胸的伤员,要密切观察其呼吸困难症状是否加重,必要时可在转运途中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例如,一名疑似脊柱损伤的伤员在转运时,救援人员将其小心平移至脊柱固定板上,并用约束带固定,在转运途中密切观察其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确保未因转运造成进一步的脊髓损伤。

 四、院内救治

 1. 绿色通道与多学科协作

 医院应建立爆炸伤救治绿色通道,伤员到达医院后无需排队挂号等繁琐手续,直接进入急诊抢救室进行救治。同时,迅速组织多学科团队(如急诊科、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进行联合会诊,制定个性化的救治方案。例如,对于一名全身多处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肝破裂、骨折的伤员,急诊科医生在进行初步评估和复苏后,立即召集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医生进行会诊,共同商讨手术顺序和治疗策略。

 2. 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在伤员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尽快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 x 光、Ct、超声、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检查等,以明确伤员的具体伤情,如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内脏器官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有无颅脑损伤及出血等。这些检查结果将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例如,通过 Ct 检查发现某爆炸伤伤员脾脏破裂伴腹腔大量积血,为普外科医生进行脾脏切除术提供了准确的手术部位和范围信息。

 3. 确定性治疗

 根据伤员的伤情和诊断结果,进行确定性治疗。对于开放性骨折,进行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对于内脏破裂出血,如肝破裂、脾破裂等进行手术修补或切除;对于颅脑损伤,根据损伤程度进行开颅减压、血肿清除等手术;对于大面积烧伤伤员,进行烧伤创面清创、植皮等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和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促进伤员身体恢复。例如,一名烧伤面积达 30%的爆炸伤伤员,在经过多次清创和植皮手术后,配合营养支持治疗,逐渐恢复了皮肤的完整性和身体功能。

 4. 重症监护与并发症防治